第743章 山西(十一)
这条进山的索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运转还算平稳。工业小组还对三段索道进行了改进,消除了一些隐患,并加固了支撑索道的木架基座,保证了索道运转时的安全。
当然,这个进山索道也有着不少的缺点,运送货物的载物平台行动的速度比较慢,因为地理环境复杂的原因,索道为了适应地形,只能分三段建设,运送一次货物必须要经过三次转运,才能将货物最后送达到根据地。而且雨天、风天、雪天等恶劣气候的时候,索道也无法运转。
即便这样,有了这条进山索道,运送物资进入根据地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了。这条索道不光可以运送货物,还可以运送人员,一次最多可以装载二十余人上山。在根据地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员送至山上。
带动索道的蒸汽机组所需的燃料煤炭,都是从附近发现的一处煤矿运来的。山西这个地方就是不缺煤,吕梁山两侧就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根据地工业小组的员工,很容易就在附近寻找到了一处煤层较浅的露天煤矿。
虽然这个露天煤矿的储量,并不是很丰富,但根据地对煤炭的需求也仅仅是冬季供暖使用。根据地的蒸汽机并不多,也没有什么大的企业,所以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炭,已经足以满足根据地近几年的使用需求了。
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矿就在吕梁根据地的附近,这里也建设了一条小型的索道,几千名流民正在这里日夜不停的忙碌,不断将煤炭运送到根据地,满足根据地的今冬的煤炭需求。
吕梁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如今已经初具规模。这期间,李明和周林、吕永仁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好在根据地不缺劳工,民兵和流民都是最好的劳动力,为了每天能吃饱饭,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
这些流民都经历了灾荒,极度饥饿的状态,令他们至今心有余悸。在这个大灾的年月,找到个能管饭的地方真的不容易,大家生怕因为偷懒被赶出根据地。
虽然根据地为流民提供一日两餐,但根据地的规矩也很多,条条框框加起来有几十条。只要违反了就会受罚,严重的会被赶出根据地,这个时候一旦离开了这里,结局只能是饿死。所以根据地的管理工作很好做,流民情绪也非常稳定,基本没有偷懒和怠工的现象发生。
马上就是冬天了,根据地今年两万多官兵和流民越冬的各项工作,必须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全部准备完毕。首先就是根据地越冬住房的建设,好在着山西地区,有着大面积的黄土层,根据地的越冬房屋都可以采用窑洞做为根据地越冬的房屋。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也是中华民居史上一个古老的建筑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黄河流经大半个省境,沿岸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梁峁纵横。
深大一两百米的黄土层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自古以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地就势,建造了许多别具风格的窑洞。
土窑曾经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严冬季节,窑洞里温度最低也在10c左右,而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窑洞的地下、四周有厚实的土层,具有防火、防风的功效。长期生活在窑洞里的人情绪常处于平静状态,常见病的发病率很低,因此当地人总结出一句话:地气养人。
李明带领大家组织根据地的流民,在根据地挖了大批的窑洞。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根据地的窑洞,大都采用靠崖式窑洞,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灶台设置在窑洞的外面,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公司运来了大批的棉帘子,可以遮挡在窑洞的大门里面,足以在最寒冷的冬天遮挡风雪。
每个窑洞里都是三层木架式的通铺,每个窑洞能安置四五十人,条件比较艰苦。但为了安置更多的流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公司建委基建处临时派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他们在流民中挑选了一批有过建房经验的流民,集中培训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带着他们进行了紧张的施工建设,在工作中边学习边积累经验。
窑洞中所需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这个时代的吕梁山区,林业资源非常的丰富,各种乔木、梓木、灌木和各种有性、无性、宿根、木本草类、蕨类繁殖的最佳生存环境和土壤选择区,几乎囊括了华北地区所有的植物品种。
根据地附近的山林里,百年以上,甚至数百年的树木比比皆是。根据地专门成立了林场,林场的砍伐组和木工组每天都在附近的山林里伐木,并将砍伐的原木,在林场的木材加工厂进行加工。
为了满足根据地的木材需要,公司支援了一批木工机械,并在木材加工厂安装了一组蒸汽动力机组和一套蒸汽发电机组,为林场提供必要的动力和电力资源。
周林带领着流民在附近山地大肆开荒,平整出了部分的土地,来年可以在在这些坡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周林特意在农林部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教流民种植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知识。
他还从公司带来了大批的粮食、蔬菜种子,争取明年春天在根据地开发农业资源,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到根据地粮食自给自足。另外,以后他还将在根据地开展生态农业计划,建立菌类培植中心、养鸡场、养猪场和畜牧场。
当然,这个进山索道也有着不少的缺点,运送货物的载物平台行动的速度比较慢,因为地理环境复杂的原因,索道为了适应地形,只能分三段建设,运送一次货物必须要经过三次转运,才能将货物最后送达到根据地。而且雨天、风天、雪天等恶劣气候的时候,索道也无法运转。
即便这样,有了这条进山索道,运送物资进入根据地的速度也大大的加快了。这条索道不光可以运送货物,还可以运送人员,一次最多可以装载二十余人上山。在根据地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将人员送至山上。
带动索道的蒸汽机组所需的燃料煤炭,都是从附近发现的一处煤矿运来的。山西这个地方就是不缺煤,吕梁山两侧就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根据地工业小组的员工,很容易就在附近寻找到了一处煤层较浅的露天煤矿。
虽然这个露天煤矿的储量,并不是很丰富,但根据地对煤炭的需求也仅仅是冬季供暖使用。根据地的蒸汽机并不多,也没有什么大的企业,所以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炭,已经足以满足根据地近几年的使用需求了。
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矿就在吕梁根据地的附近,这里也建设了一条小型的索道,几千名流民正在这里日夜不停的忙碌,不断将煤炭运送到根据地,满足根据地的今冬的煤炭需求。
吕梁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如今已经初具规模。这期间,李明和周林、吕永仁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好在根据地不缺劳工,民兵和流民都是最好的劳动力,为了每天能吃饱饭,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
这些流民都经历了灾荒,极度饥饿的状态,令他们至今心有余悸。在这个大灾的年月,找到个能管饭的地方真的不容易,大家生怕因为偷懒被赶出根据地。
虽然根据地为流民提供一日两餐,但根据地的规矩也很多,条条框框加起来有几十条。只要违反了就会受罚,严重的会被赶出根据地,这个时候一旦离开了这里,结局只能是饿死。所以根据地的管理工作很好做,流民情绪也非常稳定,基本没有偷懒和怠工的现象发生。
马上就是冬天了,根据地今年两万多官兵和流民越冬的各项工作,必须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全部准备完毕。首先就是根据地越冬住房的建设,好在着山西地区,有着大面积的黄土层,根据地的越冬房屋都可以采用窑洞做为根据地越冬的房屋。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也是中华民居史上一个古老的建筑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黄河流经大半个省境,沿岸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梁峁纵横。
深大一两百米的黄土层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自古以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地就势,建造了许多别具风格的窑洞。
土窑曾经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严冬季节,窑洞里温度最低也在10c左右,而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窑洞的地下、四周有厚实的土层,具有防火、防风的功效。长期生活在窑洞里的人情绪常处于平静状态,常见病的发病率很低,因此当地人总结出一句话:地气养人。
李明带领大家组织根据地的流民,在根据地挖了大批的窑洞。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根据地的窑洞,大都采用靠崖式窑洞,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灶台设置在窑洞的外面,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公司运来了大批的棉帘子,可以遮挡在窑洞的大门里面,足以在最寒冷的冬天遮挡风雪。
每个窑洞里都是三层木架式的通铺,每个窑洞能安置四五十人,条件比较艰苦。但为了安置更多的流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公司建委基建处临时派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他们在流民中挑选了一批有过建房经验的流民,集中培训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带着他们进行了紧张的施工建设,在工作中边学习边积累经验。
窑洞中所需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这个时代的吕梁山区,林业资源非常的丰富,各种乔木、梓木、灌木和各种有性、无性、宿根、木本草类、蕨类繁殖的最佳生存环境和土壤选择区,几乎囊括了华北地区所有的植物品种。
根据地附近的山林里,百年以上,甚至数百年的树木比比皆是。根据地专门成立了林场,林场的砍伐组和木工组每天都在附近的山林里伐木,并将砍伐的原木,在林场的木材加工厂进行加工。
为了满足根据地的木材需要,公司支援了一批木工机械,并在木材加工厂安装了一组蒸汽动力机组和一套蒸汽发电机组,为林场提供必要的动力和电力资源。
周林带领着流民在附近山地大肆开荒,平整出了部分的土地,来年可以在在这些坡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周林特意在农林部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教流民种植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知识。
他还从公司带来了大批的粮食、蔬菜种子,争取明年春天在根据地开发农业资源,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到根据地粮食自给自足。另外,以后他还将在根据地开展生态农业计划,建立菌类培植中心、养鸡场、养猪场和畜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