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大战前夕(二)
大家听了丁兴浩的话,都摇头苦笑了起来。虽然现在的莫卧儿帝国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但盛极必衰,这也是这个时代所有庞大帝国都逃不过去的怪圈。
再过十年,莫卧儿帝国最富争议的皇帝奥朗则布就将继位登基,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化。
奥朗则布恢复对非***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
虽然莫卧儿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并发动了对印度南部地区的战争,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但他始终未能完全歼灭印度南部多如牛毛的印度教土邦部落,反而因此耗尽了国力,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就分崩离析。
此次的印度战役,所有参战的远东军共分为三个攻击方向。
东路军的任务比较重,也是此次印度战役的重中之重。东路军将分为南方军团和北方军团,南方军团将会在加尔各答登陆,迅速扫荡孟加拉地区,北方军团将会组织一支精锐的部队,沿着恒河、亚穆纳河一路向北奇袭莫卧儿帝国的王城阿格拉,并对阿格拉和德里周围地区进行扫荡。
南路军将在苏特拉、第乌、达曼、科钦、孟买、果阿、本地治里、马德加斯、亚南等地登陆,并利用纳巴达河、塔普蒂河、哥达瓦里河、高韦里河、马哈纳迪河等印度中南部地区的几条河流,一路向内陆攻击,占领印度南部沿海,以及印度中南部内陆地区。
西路军将组成船队冲进印度河流域,沿着印度河一路向东进攻,占领印度河沿岸地区,并向阿格拉方向攻击前进,与东路军的北方军团会师于阿格拉城下。
流经印度境内的河流共有一万多条,对于印度地区发达的内河水网,远东军当然会加以利用。自从公司占据了锡兰岛,就在亭可西里建立了一个造船厂,主要生产公司制式的一百五十吨的单桅纵帆船和三百五十吨的飞剪船,产量不大,每年下水的船只也就十几条左右。
这个造船厂主要就是为了加强锡兰海岸守备队的力量而建,但几年的时间,锡兰海岸守备队就已经装备了百余艘一百五十吨的单桅纵帆船和三百五十吨的飞剪船,加上若干个游击支队的数百艘改进型风帆船、戎克船和阿拉伯三角纵帆船,使得锡兰海岸守备队成为了远东海军部最大的常备独立舰队。
去年秋天开始,公司决定发动印度战役以来,海军部对锡兰造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增加了大批的小型船坞。公司从辽东运来大批的近海、内河蒸汽甲板驳船的模块化标准构件,船材所需的木料在锡兰岛采伐,然后在亭可西里造船厂进行组装。
在近半年的时间,锡兰造船厂共组装了千余艘的内河蒸汽甲板驳船,以及大批的用于拖拽的无动力甲板驳船。为此公司从辽东几个内河船运公司和海军部等部门,调集了大批有经验的内河甲板驳船的船员,参加此次战役。
为了支援印度战役,公司海军部还从各个海岸守备队调集了大批的战舰,组建了联合舰队。这也是海军部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包括三十余艘新锐机帆船、五十余艘改进型机帆船、两百余艘一百五十吨的单桅纵帆船、近百艘三百五十吨的飞剪船、六十余艘大型机帆运输船的庞大舰队。
另外还有数百艘游弋于印度洋个海域的各个游击舰队的数百艘船只,以及大批的近海、内河蒸汽甲板驳船和所拖拽的无动力甲板驳船。
为了保证大批蒸汽动力船只所需的大量煤炭,公司驻印度加尔各答贸易据点,专门在加尔各答北部的阿散索尔附近的拉尼甘杰,买通了当地印度教部落的头人,在那里寻找到一处储量丰富的露天煤矿。
现代社会的拉尼甘杰大煤田,就坐落在阿散索尔东南的达莫德尔河北岸,面积约为1300平方公里,煤产量居印度国内第二。共有十七层厚,1.2-12米的可采煤层,600米以浅煤炭储量为一百八十九亿吨。
加尔各答贸易据点的员工,与当地的印度教部落头人进行了沟通,花“高价”雇佣了当地的土著为公司挖煤,并且采用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选煤和洗煤,这都是公司员工教授当地土著们的方法,并给出了严格的标准,只有符合标准远东才能进行收购。
因为加尔各答贸易据点给附近几个部落的头人,开出了令他们难以拒绝的“高价”,所以每天有大批的当地土著在这个露天煤矿离开起早贪黑的挖煤,几个部落还因为抢夺煤炭丰富的地段,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战争,伤亡了不少的当地印度教土著。
没办法,远东开出的价码实在是“高昂”,为了争夺远东的订单,几个印度教部落的头人,疯了似的驱赶部落的土著挖煤,然后将挖好的煤炭采用人工方式进行选煤、洗煤,装上停泊在达莫德尔河沿岸的远东公司的内河甲板驳船上,利用达莫德尔河将大批的煤炭运到了加尔各答码头,最后再装上远东公司的海船运送到锡兰的科伦坡港和亭可西里军港。
经过阿散索尔当地部落的土著们几个月不眠不休的挖掘,目前锡兰的科伦坡港和亭可西里军港,以及印度沿海地区的各个贸易据点煤炭仓库里的煤炭推积如山。
公司在印度沿海的各个贸易据点,不但储备了大批的煤炭,还建立了栈桥码头、煤水补给点、机械维护站等设施。使得参加印度战役的联合舰队所有船只,在印度沿海地区可以轻松的获得煤水补给,保证联合舰队众多船只蒸汽动力所需的煤炭供应。
再过十年,莫卧儿帝国最富争议的皇帝奥朗则布就将继位登基,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化。
奥朗则布恢复对非***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
虽然莫卧儿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并发动了对印度南部地区的战争,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但他始终未能完全歼灭印度南部多如牛毛的印度教土邦部落,反而因此耗尽了国力,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就分崩离析。
此次的印度战役,所有参战的远东军共分为三个攻击方向。
东路军的任务比较重,也是此次印度战役的重中之重。东路军将分为南方军团和北方军团,南方军团将会在加尔各答登陆,迅速扫荡孟加拉地区,北方军团将会组织一支精锐的部队,沿着恒河、亚穆纳河一路向北奇袭莫卧儿帝国的王城阿格拉,并对阿格拉和德里周围地区进行扫荡。
南路军将在苏特拉、第乌、达曼、科钦、孟买、果阿、本地治里、马德加斯、亚南等地登陆,并利用纳巴达河、塔普蒂河、哥达瓦里河、高韦里河、马哈纳迪河等印度中南部地区的几条河流,一路向内陆攻击,占领印度南部沿海,以及印度中南部内陆地区。
西路军将组成船队冲进印度河流域,沿着印度河一路向东进攻,占领印度河沿岸地区,并向阿格拉方向攻击前进,与东路军的北方军团会师于阿格拉城下。
流经印度境内的河流共有一万多条,对于印度地区发达的内河水网,远东军当然会加以利用。自从公司占据了锡兰岛,就在亭可西里建立了一个造船厂,主要生产公司制式的一百五十吨的单桅纵帆船和三百五十吨的飞剪船,产量不大,每年下水的船只也就十几条左右。
这个造船厂主要就是为了加强锡兰海岸守备队的力量而建,但几年的时间,锡兰海岸守备队就已经装备了百余艘一百五十吨的单桅纵帆船和三百五十吨的飞剪船,加上若干个游击支队的数百艘改进型风帆船、戎克船和阿拉伯三角纵帆船,使得锡兰海岸守备队成为了远东海军部最大的常备独立舰队。
去年秋天开始,公司决定发动印度战役以来,海军部对锡兰造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增加了大批的小型船坞。公司从辽东运来大批的近海、内河蒸汽甲板驳船的模块化标准构件,船材所需的木料在锡兰岛采伐,然后在亭可西里造船厂进行组装。
在近半年的时间,锡兰造船厂共组装了千余艘的内河蒸汽甲板驳船,以及大批的用于拖拽的无动力甲板驳船。为此公司从辽东几个内河船运公司和海军部等部门,调集了大批有经验的内河甲板驳船的船员,参加此次战役。
为了支援印度战役,公司海军部还从各个海岸守备队调集了大批的战舰,组建了联合舰队。这也是海军部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包括三十余艘新锐机帆船、五十余艘改进型机帆船、两百余艘一百五十吨的单桅纵帆船、近百艘三百五十吨的飞剪船、六十余艘大型机帆运输船的庞大舰队。
另外还有数百艘游弋于印度洋个海域的各个游击舰队的数百艘船只,以及大批的近海、内河蒸汽甲板驳船和所拖拽的无动力甲板驳船。
为了保证大批蒸汽动力船只所需的大量煤炭,公司驻印度加尔各答贸易据点,专门在加尔各答北部的阿散索尔附近的拉尼甘杰,买通了当地印度教部落的头人,在那里寻找到一处储量丰富的露天煤矿。
现代社会的拉尼甘杰大煤田,就坐落在阿散索尔东南的达莫德尔河北岸,面积约为1300平方公里,煤产量居印度国内第二。共有十七层厚,1.2-12米的可采煤层,600米以浅煤炭储量为一百八十九亿吨。
加尔各答贸易据点的员工,与当地的印度教部落头人进行了沟通,花“高价”雇佣了当地的土著为公司挖煤,并且采用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选煤和洗煤,这都是公司员工教授当地土著们的方法,并给出了严格的标准,只有符合标准远东才能进行收购。
因为加尔各答贸易据点给附近几个部落的头人,开出了令他们难以拒绝的“高价”,所以每天有大批的当地土著在这个露天煤矿离开起早贪黑的挖煤,几个部落还因为抢夺煤炭丰富的地段,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战争,伤亡了不少的当地印度教土著。
没办法,远东开出的价码实在是“高昂”,为了争夺远东的订单,几个印度教部落的头人,疯了似的驱赶部落的土著挖煤,然后将挖好的煤炭采用人工方式进行选煤、洗煤,装上停泊在达莫德尔河沿岸的远东公司的内河甲板驳船上,利用达莫德尔河将大批的煤炭运到了加尔各答码头,最后再装上远东公司的海船运送到锡兰的科伦坡港和亭可西里军港。
经过阿散索尔当地部落的土著们几个月不眠不休的挖掘,目前锡兰的科伦坡港和亭可西里军港,以及印度沿海地区的各个贸易据点煤炭仓库里的煤炭推积如山。
公司在印度沿海的各个贸易据点,不但储备了大批的煤炭,还建立了栈桥码头、煤水补给点、机械维护站等设施。使得参加印度战役的联合舰队所有船只,在印度沿海地区可以轻松的获得煤水补给,保证联合舰队众多船只蒸汽动力所需的煤炭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