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3章 打错了算盘
为了平息各地哄抬物价的风波,远东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调集了大批的粮食等物资,通过各种方式运到了各地,迅速的平息了混乱的局面。
几天以后,除了一些相对偏远,交通比较闭塞的地区,物资还没有完全铺开以外,其他地区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生产生活物资的价格,都极速的回落。
尤其是北京、天津、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的效果最好,物价仅疯涨了两三天,就被远东铺天盖地的物资,把各种商品的物价生生的砸了回来。
面对远东运进城里的大批粮食等物资,城内的商铺全都满脸惊骇。他们都没有想到远东的反应竟然如此的迅速,更没想到远东的财力居然如此强大。
其实真正策动这场风波的人,都是各地的一帮大商人,这些人的背后都有士绅官僚阶层的影子。这次他们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不约而同的发动了这次混乱,选择的时机非常好。
他们勾结在一起搞风搞雨,恶意哄抬物价。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一些中小商人看到有暴利可图,也趁机兴风作浪。这也使得短短几天之内,中原各地迅速的演变成了一场混乱。
其实这些大商人就是看远东公司刚进中原立足不稳,一时之间根本调集不了太多的物资,肯定要依靠他们来平息风波。如果远东想结束这次混乱的局面,必然离不开各地商人的支持。
但是远东想要他们支持,势必要出面与他们进行商谈,届时远东为了拉拢这些商人,当然要给这些商人适当的甜头。
这些大商人各个富可敌国,并不在乎这些蝇头小利。一旦远东找到他们,这些大商人就会利用他们手中的资源,迅速的平息这场风波。
这些商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向远东显示实力,亦或是想通过他们帮助远东平息这一次的风波,和远东高层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可能这其中也有他们背后那些士绅阶层的影子,也算是中原地方封建势力的一次试探,或者说是一次宣示存在。
毕竟华夏数千年来,从来都不是资本说的算,权力永远都要凌驾于资本之上,这一点和西方社会恰恰相反。所以不管是多大的资本,如果没有权力保驾护航,迟早也要被人生剥活吞,最后连一点骨头渣子都剩不下。
远东刚刚入主中原,还没有站稳脚跟就遭遇这样的一次危机,为了平息这次风波,当然不能采取太过强硬的对策,毕竟绝大多数中小商人都参与了进来,太过强硬势必会让各地的局势更加恶化。
而这些大商人帮助远东摆平了风波,再捐献一些粮食和银子,向远东充分的释放出他们的善意,做为未来中原的统治阶层,远东以后也必然会维护这些大商人的利益。
只要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以后这些大商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士绅阶层,就会慢慢的拉拢远东高层人士,为他们以后的生意保驾护航。
可这一次,这些大商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士绅阶层的如意算盘是打错了,远东根本没鸟他们,而是凭借自身的资源,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迅速的平息了这场风波。
不光如此,远东还动员了大批的物资,在各地进行不计成本的大甩卖。就那粮食来说,因为连年的大旱,大明北方的粮价一直高居不下,甚至被炒成了天价。
虽然这两年因为各地的年景逐渐恢复,粮价已经掉下来不少,可是和万历年相比,依然可以说是天价。各地的商人都囤积了大批的粮食,他们当初收粮的价格都不低。
可远东这一次根本不在乎什么成本,疯狂的低价甩卖粮食,价格甚至比那些粮商进价都要便宜不少。如此一来,首先遭罪的就是各地的粮商,他们高价收购的大量的粮食,囤积的粮食也是堆积如山,可远东这么一弄,就好比挖了他们祖坟一样。
不光是各地的粮商,是凡有些家资的大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囤积了不少的粮食。凡是灾年其实都是这个情况,家里存放粮食总比存银子划算。这下可把他们坑苦了,反正他们家里囤积的粮食,光指着自家人吃,得吃上十几年。
更惨的是那些各地的大粮商,他们存的粮食若是全加在一起,绝对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比朝廷的粮食都多。那些大户人家存的粮食再多,总有吃完的一天,可他们存的粮食实在太多,最后只能统统烂掉。
首先扛不住的一些小粮商小粮店,他们纷纷开门营业,也开始低价卖粮,毕竟他们比不得那些大粮商底蕴深厚,他们几乎所有的身家都压在了上面。这些年他们利用粮价暴涨属实赚了不少的银子,可赚的那些银子也都继续进粮,全都压在了上面。
现在把这些粮食都甩出去,虽然也会赔得稀里哗啦,可却能收回银子。反正这些年他们赚的那些黑心银子,这一次算是都倒回去了,而且还得赔的伤筋动骨。
他们想的挺好,可开门营业了几天,根本没人去他们那里买粮。即便他们把粮价压得比远东还低,可是除了少数爱占小便宜的人,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愿意去远东那里买粮。
这些年大明连年大旱,粮食等价格翻着跟头的往上涨,使得粮店的生意也跟着水涨船高。不但如此,是凡粮食价格出现大的波动,这些粮商就开始停止售粮,等着粮价继续疯涨。
如果说这些年大明的老百姓最恨什么人,反正肯定有这些粮商。老百姓对他们都恨得眼痒痒了,如今看到他们陷入到如此困境,一个个就差放鞭放炮了。
一连十几天,远东依然在中原各地疯狂的甩卖粮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往城里运粮。
现在就算那些大粮商也都扛不住了,再这么下去,等老百姓买足了粮食,他们多年囤积的粮食最后也只能烂掉。
几天以后,除了一些相对偏远,交通比较闭塞的地区,物资还没有完全铺开以外,其他地区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生产生活物资的价格,都极速的回落。
尤其是北京、天津、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的效果最好,物价仅疯涨了两三天,就被远东铺天盖地的物资,把各种商品的物价生生的砸了回来。
面对远东运进城里的大批粮食等物资,城内的商铺全都满脸惊骇。他们都没有想到远东的反应竟然如此的迅速,更没想到远东的财力居然如此强大。
其实真正策动这场风波的人,都是各地的一帮大商人,这些人的背后都有士绅官僚阶层的影子。这次他们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不约而同的发动了这次混乱,选择的时机非常好。
他们勾结在一起搞风搞雨,恶意哄抬物价。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一些中小商人看到有暴利可图,也趁机兴风作浪。这也使得短短几天之内,中原各地迅速的演变成了一场混乱。
其实这些大商人就是看远东公司刚进中原立足不稳,一时之间根本调集不了太多的物资,肯定要依靠他们来平息风波。如果远东想结束这次混乱的局面,必然离不开各地商人的支持。
但是远东想要他们支持,势必要出面与他们进行商谈,届时远东为了拉拢这些商人,当然要给这些商人适当的甜头。
这些大商人各个富可敌国,并不在乎这些蝇头小利。一旦远东找到他们,这些大商人就会利用他们手中的资源,迅速的平息这场风波。
这些商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向远东显示实力,亦或是想通过他们帮助远东平息这一次的风波,和远东高层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可能这其中也有他们背后那些士绅阶层的影子,也算是中原地方封建势力的一次试探,或者说是一次宣示存在。
毕竟华夏数千年来,从来都不是资本说的算,权力永远都要凌驾于资本之上,这一点和西方社会恰恰相反。所以不管是多大的资本,如果没有权力保驾护航,迟早也要被人生剥活吞,最后连一点骨头渣子都剩不下。
远东刚刚入主中原,还没有站稳脚跟就遭遇这样的一次危机,为了平息这次风波,当然不能采取太过强硬的对策,毕竟绝大多数中小商人都参与了进来,太过强硬势必会让各地的局势更加恶化。
而这些大商人帮助远东摆平了风波,再捐献一些粮食和银子,向远东充分的释放出他们的善意,做为未来中原的统治阶层,远东以后也必然会维护这些大商人的利益。
只要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基础,以后这些大商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士绅阶层,就会慢慢的拉拢远东高层人士,为他们以后的生意保驾护航。
可这一次,这些大商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士绅阶层的如意算盘是打错了,远东根本没鸟他们,而是凭借自身的资源,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迅速的平息了这场风波。
不光如此,远东还动员了大批的物资,在各地进行不计成本的大甩卖。就那粮食来说,因为连年的大旱,大明北方的粮价一直高居不下,甚至被炒成了天价。
虽然这两年因为各地的年景逐渐恢复,粮价已经掉下来不少,可是和万历年相比,依然可以说是天价。各地的商人都囤积了大批的粮食,他们当初收粮的价格都不低。
可远东这一次根本不在乎什么成本,疯狂的低价甩卖粮食,价格甚至比那些粮商进价都要便宜不少。如此一来,首先遭罪的就是各地的粮商,他们高价收购的大量的粮食,囤积的粮食也是堆积如山,可远东这么一弄,就好比挖了他们祖坟一样。
不光是各地的粮商,是凡有些家资的大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囤积了不少的粮食。凡是灾年其实都是这个情况,家里存放粮食总比存银子划算。这下可把他们坑苦了,反正他们家里囤积的粮食,光指着自家人吃,得吃上十几年。
更惨的是那些各地的大粮商,他们存的粮食若是全加在一起,绝对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比朝廷的粮食都多。那些大户人家存的粮食再多,总有吃完的一天,可他们存的粮食实在太多,最后只能统统烂掉。
首先扛不住的一些小粮商小粮店,他们纷纷开门营业,也开始低价卖粮,毕竟他们比不得那些大粮商底蕴深厚,他们几乎所有的身家都压在了上面。这些年他们利用粮价暴涨属实赚了不少的银子,可赚的那些银子也都继续进粮,全都压在了上面。
现在把这些粮食都甩出去,虽然也会赔得稀里哗啦,可却能收回银子。反正这些年他们赚的那些黑心银子,这一次算是都倒回去了,而且还得赔的伤筋动骨。
他们想的挺好,可开门营业了几天,根本没人去他们那里买粮。即便他们把粮价压得比远东还低,可是除了少数爱占小便宜的人,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愿意去远东那里买粮。
这些年大明连年大旱,粮食等价格翻着跟头的往上涨,使得粮店的生意也跟着水涨船高。不但如此,是凡粮食价格出现大的波动,这些粮商就开始停止售粮,等着粮价继续疯涨。
如果说这些年大明的老百姓最恨什么人,反正肯定有这些粮商。老百姓对他们都恨得眼痒痒了,如今看到他们陷入到如此困境,一个个就差放鞭放炮了。
一连十几天,远东依然在中原各地疯狂的甩卖粮食,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往城里运粮。
现在就算那些大粮商也都扛不住了,再这么下去,等老百姓买足了粮食,他们多年囤积的粮食最后也只能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