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秦铎转身就想带着楚孑和屠教授离开,但没想到屠教授脚步一动不动。
他看向那些霓虹国学者,然后打开了背包,从里面拿出了一个铲子。
“楚孑,”屠教授久违地开口说道,“下去挖几铲子。”
楚孑:“啊?”
一帮霓虹国学者也转过头,好奇地看着他们。
“来都来了,”屠教授的语气近乎于命令,“去铲铲土,讨个吉利。”
“咱们华国的地盘,怎么也轮不到帮家伙先挖下第一铲子吧?”
第76章
楚孑看着自己手中被屠銮教授不明分说就塞进了的铲子有点尴尬。
此刻他们站在隔梁上, 被一帮霓虹仔看着,东北的冷风夹杂着西伯利亚的寒气。
不知怎得,楚孑的心中升起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他看向自己的“剑”, 那是一把平头的铲子。
楚孑知道,一提到考古, 大家都以为考古人员是用洛阳铲的, 但其实这种平平整整, 看上去像是泥瓦匠砌墙用的铲子, 才是大家最常用的。
手铲通常都是一侧两边开锋, 另一次有个凸起方便手握, 而把柄则是木头的。
其实现代的手铲大多是更耐用的塑料柄,但很多考古人员,尤其是老一辈人不喜欢塑料的触感,所以还在用木质的。
楚孑能看到,这个手柄上篆刻了一个“銮”字, 显然是屠銮教授私人的铲子。
不过就是说出来还随身带着手铲,这真的很考古人了。
从这把手铲的磨损痕迹来看, 应该少说也用了十几年了, 这东西就像是作家的钢笔或者厨师的菜刀一样, 还是用惯了的才好。
而也正是因为此,所以田野考古人员不太会借用彼此的手铲,楚孑曾经看一个纪录片中说道,把自己用惯的手铲借给别人就像是把剃须刀借给别人一样,浑身不舒服。
而且,手铲除了习惯之外, 还有一层传承的意味。
老师通常都会给自己的学生送上一把手铲,这算是考古学界的小习惯了, 标志着薪火相传。
楚孑忽然想到,自己手里的这把铲子,会不会是屠銮教授的老师周一良教授送的呢?
周一良教授是陈寅恪的徒弟,而前者被后者用了“破门之罚”以表示断绝师徒情谊。
根据(从史佳妤得来的)小道消息,屠銮教授也不被周一良教授所承认了。
这一串师门似乎有些不能调解的矛盾。
可这把手铲屠銮教授却一直用到今天,岂不是……
“下去的时候小心点啊,楚孑,”秦铎轻声提醒道,“你就随便铲铲就行。”
“好。”楚孑定了定心思。
他从隔梁下探方,站在了这个本就不大的探方的最下面。
然后,他珍而重之地,学着之前那些考古人员的样子,铲了一捧土。
这动作的象征意味远大于实际的意义,因为这里的探方既然是做教学用的,显然已经提前勘测过,不会有什么珍贵的文物。
但这是楚孑生平铲的第一次土。
艾青曾经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而这片在祖国东北部的土地,虽然此刻是冰冰冷冷的,但楚孑却莫名想到了她的兴衰荣辱,她是如何第一个面临战乱,然后被解放,之后建设了钢铁猛兽一般的重工业基地,而又萧条至今的。
虽是冰冷,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热情、开朗、热血难凉。
楚孑将这些土静静放在了一旁。
他的视线看向两侧,忽而一凝。
秦铎见楚孑这份反应,忽然想起来了:“楚同学,这是不是你第一次见到文化层堆积啊?”
确实。
楚孑见到这个一米多深的探方两侧的土壤颜色并不一样,像是五花肉一样分了几种色彩,而且土质也并不相同。
“嗯,这也是咱们这次考古的一个重点,”秦铎介绍道,“起初就是在甲区有一个小小的断崖,发现了这样的地层堆积现象,总厚度在一百二十到二百五十厘米之间,自上而下大概可以分为四层。”
听到这话,那位日本教授也赶紧招呼自己的学生,一群人像是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跳下了探方,仔细观察着土层。
可惜考古工地不能拍照,他们的手机也都上交了,不然楚孑真的想好好研究一下。
因为文化层堆积是很珍贵的现象,是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载体,可以说搞清楚了地层堆积的情况,就能摸清一片遗址的年代和分期了。
这就像是年轮一样,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地面经过一系列运动将上一层覆盖,一层层叠加起来,只有纵向挖掘才能看出来。
而且从眼前的剖面来看,这里的文化层堆积非常明显。
文化层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划分的,不只要根据土质、土壤外观来分辨,还要根据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来分地层。
这就是所谓的“考古地层学”,算得上是考古学的基础知识。
但就像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一样,其中的学问大了去了,也不是谁都能轻松的学会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国,考古地层学的奠基人是梁思永先生。
他看向那些霓虹国学者,然后打开了背包,从里面拿出了一个铲子。
“楚孑,”屠教授久违地开口说道,“下去挖几铲子。”
楚孑:“啊?”
一帮霓虹国学者也转过头,好奇地看着他们。
“来都来了,”屠教授的语气近乎于命令,“去铲铲土,讨个吉利。”
“咱们华国的地盘,怎么也轮不到帮家伙先挖下第一铲子吧?”
第76章
楚孑看着自己手中被屠銮教授不明分说就塞进了的铲子有点尴尬。
此刻他们站在隔梁上, 被一帮霓虹仔看着,东北的冷风夹杂着西伯利亚的寒气。
不知怎得,楚孑的心中升起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他看向自己的“剑”, 那是一把平头的铲子。
楚孑知道,一提到考古, 大家都以为考古人员是用洛阳铲的, 但其实这种平平整整, 看上去像是泥瓦匠砌墙用的铲子, 才是大家最常用的。
手铲通常都是一侧两边开锋, 另一次有个凸起方便手握, 而把柄则是木头的。
其实现代的手铲大多是更耐用的塑料柄,但很多考古人员,尤其是老一辈人不喜欢塑料的触感,所以还在用木质的。
楚孑能看到,这个手柄上篆刻了一个“銮”字, 显然是屠銮教授私人的铲子。
不过就是说出来还随身带着手铲,这真的很考古人了。
从这把手铲的磨损痕迹来看, 应该少说也用了十几年了, 这东西就像是作家的钢笔或者厨师的菜刀一样, 还是用惯了的才好。
而也正是因为此,所以田野考古人员不太会借用彼此的手铲,楚孑曾经看一个纪录片中说道,把自己用惯的手铲借给别人就像是把剃须刀借给别人一样,浑身不舒服。
而且,手铲除了习惯之外, 还有一层传承的意味。
老师通常都会给自己的学生送上一把手铲,这算是考古学界的小习惯了, 标志着薪火相传。
楚孑忽然想到,自己手里的这把铲子,会不会是屠銮教授的老师周一良教授送的呢?
周一良教授是陈寅恪的徒弟,而前者被后者用了“破门之罚”以表示断绝师徒情谊。
根据(从史佳妤得来的)小道消息,屠銮教授也不被周一良教授所承认了。
这一串师门似乎有些不能调解的矛盾。
可这把手铲屠銮教授却一直用到今天,岂不是……
“下去的时候小心点啊,楚孑,”秦铎轻声提醒道,“你就随便铲铲就行。”
“好。”楚孑定了定心思。
他从隔梁下探方,站在了这个本就不大的探方的最下面。
然后,他珍而重之地,学着之前那些考古人员的样子,铲了一捧土。
这动作的象征意味远大于实际的意义,因为这里的探方既然是做教学用的,显然已经提前勘测过,不会有什么珍贵的文物。
但这是楚孑生平铲的第一次土。
艾青曾经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而这片在祖国东北部的土地,虽然此刻是冰冰冷冷的,但楚孑却莫名想到了她的兴衰荣辱,她是如何第一个面临战乱,然后被解放,之后建设了钢铁猛兽一般的重工业基地,而又萧条至今的。
虽是冰冷,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热情、开朗、热血难凉。
楚孑将这些土静静放在了一旁。
他的视线看向两侧,忽而一凝。
秦铎见楚孑这份反应,忽然想起来了:“楚同学,这是不是你第一次见到文化层堆积啊?”
确实。
楚孑见到这个一米多深的探方两侧的土壤颜色并不一样,像是五花肉一样分了几种色彩,而且土质也并不相同。
“嗯,这也是咱们这次考古的一个重点,”秦铎介绍道,“起初就是在甲区有一个小小的断崖,发现了这样的地层堆积现象,总厚度在一百二十到二百五十厘米之间,自上而下大概可以分为四层。”
听到这话,那位日本教授也赶紧招呼自己的学生,一群人像是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跳下了探方,仔细观察着土层。
可惜考古工地不能拍照,他们的手机也都上交了,不然楚孑真的想好好研究一下。
因为文化层堆积是很珍贵的现象,是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载体,可以说搞清楚了地层堆积的情况,就能摸清一片遗址的年代和分期了。
这就像是年轮一样,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地面经过一系列运动将上一层覆盖,一层层叠加起来,只有纵向挖掘才能看出来。
而且从眼前的剖面来看,这里的文化层堆积非常明显。
文化层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划分的,不只要根据土质、土壤外观来分辨,还要根据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来分地层。
这就是所谓的“考古地层学”,算得上是考古学的基础知识。
但就像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一样,其中的学问大了去了,也不是谁都能轻松的学会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国,考古地层学的奠基人是梁思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