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第821章 龙驭宾天
“太子,给诸位大人行礼。”等金英宣读完圣旨,宣德帝望了一眼站在窗前的那些托孤大臣,一边咳嗽着一边向太子说道,以示对其的敬重。
“本王见过各位大人。”太子闻言郑重其事地向杨士奇和张辅等十二名托孤大臣一躬身,拱手行礼。
“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杨士奇和张辅等人连忙躬身回礼,口中高喝道。
“父皇,为何镇国公不在?”太子起身后环视了一眼现场的众位权贵,有些疑惑地问向了宣德帝,说心里话他其实更想让李云天来辅佐他理政,与李云天在一起他感到非常轻松。
太子此时还不知道李云天葬身京畿都督府大火的事情,因此对如此重要的场合不见李云天感到很奇怪,而且先前并没有人告诉他李云天被关进京畿都督府大牢的事情,他一直以为李云天因为公务繁忙才没有进宫教授他学业。
“镇国公奉了父皇的御命去外地办差,等他回来与众位爱卿一同辅佐你。”宣德帝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不动声色地找了一个理由。
“太好了,我又可以听镇国公讲海外的那些奇闻异事。”太子闻言顿时高兴了起来,随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连忙怯生生地望着宣德帝。
“众位爱卿,朕希望你们能像辅佐朕一样辅佐太子,大明的江山社稷以后就要依靠诸位爱卿了。”宣德帝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毕竟太子还是小孩子有时候难免流露出孩童的天性,随后他的目光扫了一眼躬身立在房间里的大臣们,提高了音量说道。
“皇上放心,臣等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场的重臣们不约而同地躬身回道,声音整齐划一,他们都是宦海浮沉多年的老臣自然清楚这个时候应该说什么话。
宣德帝闻言嘴角闪过一丝嘲讽的笑意,别看现在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向太子表了忠心,可私下里打什么主意谁也不知道,或许不久后就能在朝堂上分辨出他们谁是真心,谁又是假意。
“你们退下吧,朕累了,想跟太后和皇后待一会儿。”宣德帝现在没有心情理会朝堂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只想多陪陪家人,不动声色地说道。
“皇上万福金安,臣等告退。”杨士奇和张辅等人连忙向宣德帝行礼,躬身退了出去,房间里剩下宣德帝和张太后、胡皇后、孙皇后、太子以及一些重要的妃嫔和皇子、公主。
虽然宣德帝让杨士奇和张辅等人退下,但谁也不敢离开乾清宫,甚至连边上的偏殿也没去,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东暖阁前的空地上等待着消息,私下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天子即将大行,这种时刻谁敢怠慢?搞不好就要被人抓住把柄,以大不敬的罪名弹劾。
如果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现场的文武权贵们不经意间就站成了五个阵营。
其中文官集团有两个阵营,分别是以内阁阵营和六部阵营,而勋贵集团的阵营比较复杂,有三个,即以张辅为首的靖难勋贵,以宋海为首的开国勋贵,以及以周征和张昊为首的靖难勋贵。
换句话来说,靖难勋贵此时已经发生了分化,周征足以与张辅分庭抗礼。
值得一提的是,骁武军一派的勋贵自然站在周征一边了,周征是李云天的老丈人,他们肯定支持周征。
说起来有件事情挺有意思,军阁次辅王骥并没有在勋贵的阵营里,而是与胡滢等人聚在了一起。
由于军阁兼并了原来的兵部,因此军阁里一直以来都有来自原来兵部的文官,而且,宣德帝为了制约军阁里的勋贵特意把军阁次辅的位置留给了文官出身的武官,换句话来说宣德帝会从文官集团调一些文官来军阁充任武官。
王骥以前与胡滢交往甚密,虽然人在军阁但跟军阁里的那些文官出身的武官一样依旧把自己看成是文官,再加上出身于六部故而自然跟胡滢走得近了。
这五大阵营是朝堂上最大的五个派系,拥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相互间既有合作同时也有着矛盾,维持着朝政的运作。
如果细分的话,内阁阵营又分为杨士奇一系和杨荣一系,杨荣一直不服杨士奇担任首辅,而杨士奇也对杨荣的为人颇有微词,当年宣德帝废胡皇后时杨荣可没少出主意,因为两人私下里也没少明争暗斗,只不过面对六部的威胁而保持着克制,一致对外。
杨浦由于在内阁阁员中的资历最浅,故而势力也最小,在杨士奇和杨荣的争斗中通常都会明知的保持中立。
至于陈山,则是从东宫出来的那批官员的领袖,虽然他们的人数也比较少,不过都身居朝廷要位,是宣德帝最为信赖的一批臣子。
陈山有着自知之明,他的长处在于做学问而不是理政,内书堂那些小内侍就是他在教导,故而很少干预内阁的事情,也从不介入杨士奇和杨荣的争端。
六部阵营主要分为两派,一派就是胡滢为首的文官,另外一派是以吏部尚书郭琎为首的文官,虽然郭琎的资历不如胡滢但是他贵为大明的天官自然不会甘于胡滢这下。
况且,郭琎有户部尚书刘中敷的支持,自然要与胡滢掰掰手腕。
刘中敷其实与胡滢和郭琎的关系都不错,他之所以选择支持刘中敷其实颇为无奈,因为自从户部尚书郭资去世后户部一直由礼部尚书胡滢兼理,也就是由胡滢行使户部尚书的权力,直到年前宣德帝才擢升刘中敷担任户部尚书。
宣德八年,户部尚书郭资终于任上,宣德帝为此罢朝并遣礼部尚书赐祭,敕工部制棺营葬,赠进光禄大夫(正一品)柱国,谥“忠襄”。
郭资居高位而不谋私,为四朝股肱之臣,全始全终,极备恩宠,为明朝所鲜见。
由于户部尚书一职非常重要,宣德帝一时间没有合适的人选,故而让礼部尚书胡滢兼理,反正礼部也没有多少事胡滢完全应付得过来。
虽然礼部没有户部那么多的权势,但是由于礼部执掌大明礼制并主持科举,故而礼部尚书的地位一直很高。
历史上,六部尚书中通常礼部尚书进入内阁,由此可见礼部尚书在文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胡滢能够威服户部的那些官员。
胡滢在户部经营近两年,肯定在户部扶持了大量的亲信,而刘中敷作为户部尚书为了执掌户部的大权必须要消除胡滢在户部的影响,如此一来他肯定会与郭琎结盟来共同对抗胡滢。
郭琎和刘中敷是宣德帝布下的两招妙棋,有两人在的话六部的势力就会均衡,更利于太子以后掌控朝局。
勋贵集团的三个阵营要是细分的话,那就是周征和张昊各自是一个派系的领袖,由于两人关系密切故而自然而然就结了盟。
在这三个阵营中张辅的实力最大,三分之二的靖难勋贵都以他马首是瞻;宋海其次,那些开国勋贵虽然声势不如以前但底蕴依旧实力不可小觑;如果加上骁武军,那么周征和张昊的这个阵营就成为了勋贵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由于有骁武军的存在,单论军力的话张辅和宋海联手也不是周征和张昊的对手,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军区和辽东军区那些整编后的部队的将领有六成来自张辅和宋海的阵营,宣德帝早就已经开始布局大明的军事。
很可惜,宣德帝在位的时间太短,如果再有十年的话他将成为大明历史上除了开国太祖外最伟大的天子,开创大明一代盛世。
“皇上宾天了!”就当杨士奇和张辅等人在寒风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的时候,一名内侍从东暖阁里出来,冲着众人尖着嗓子高喊了一声。
“皇上!”听闻此言,那些正聚在一起小声说着话的大臣们立刻安静了下来,随后纷纷跪了下去,冲着东暖阁下跪行礼,相继痛哭起来。
很快,整个紫禁城里就哭声一片,无论内侍宫女还是妃嫔皆跪地面向乾清宫方向,哭声震天。
令人们感到意外的是,宣德帝下的最后一道遗诏竟然是封云霞上人苏伯朗为国师,并且让苏伯朗主持他的丧礼,这使得苏伯朗的声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宣德帝驾崩的消息被朝廷宣布,原先还一派喜气洋洋的京城顿时沉寂了下来,家家户户摘去了喜庆的红灯笼和红窗纸,纷纷在门头上挂上了缟素已示哀悼,城里的娱乐场所更是关门歇业,等待二十七天守孝期期满。
从表面上看,京城由于宣德帝的死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局势平淡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不过不仅官场上的官员,很多民间的百姓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归根究底还是太子年幼,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免不了为了大明的话语权而明争暗斗,相互倾轧,届时必将掀起无数风波。
“本王见过各位大人。”太子闻言郑重其事地向杨士奇和张辅等十二名托孤大臣一躬身,拱手行礼。
“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杨士奇和张辅等人连忙躬身回礼,口中高喝道。
“父皇,为何镇国公不在?”太子起身后环视了一眼现场的众位权贵,有些疑惑地问向了宣德帝,说心里话他其实更想让李云天来辅佐他理政,与李云天在一起他感到非常轻松。
太子此时还不知道李云天葬身京畿都督府大火的事情,因此对如此重要的场合不见李云天感到很奇怪,而且先前并没有人告诉他李云天被关进京畿都督府大牢的事情,他一直以为李云天因为公务繁忙才没有进宫教授他学业。
“镇国公奉了父皇的御命去外地办差,等他回来与众位爱卿一同辅佐你。”宣德帝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不动声色地找了一个理由。
“太好了,我又可以听镇国公讲海外的那些奇闻异事。”太子闻言顿时高兴了起来,随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连忙怯生生地望着宣德帝。
“众位爱卿,朕希望你们能像辅佐朕一样辅佐太子,大明的江山社稷以后就要依靠诸位爱卿了。”宣德帝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毕竟太子还是小孩子有时候难免流露出孩童的天性,随后他的目光扫了一眼躬身立在房间里的大臣们,提高了音量说道。
“皇上放心,臣等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场的重臣们不约而同地躬身回道,声音整齐划一,他们都是宦海浮沉多年的老臣自然清楚这个时候应该说什么话。
宣德帝闻言嘴角闪过一丝嘲讽的笑意,别看现在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向太子表了忠心,可私下里打什么主意谁也不知道,或许不久后就能在朝堂上分辨出他们谁是真心,谁又是假意。
“你们退下吧,朕累了,想跟太后和皇后待一会儿。”宣德帝现在没有心情理会朝堂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只想多陪陪家人,不动声色地说道。
“皇上万福金安,臣等告退。”杨士奇和张辅等人连忙向宣德帝行礼,躬身退了出去,房间里剩下宣德帝和张太后、胡皇后、孙皇后、太子以及一些重要的妃嫔和皇子、公主。
虽然宣德帝让杨士奇和张辅等人退下,但谁也不敢离开乾清宫,甚至连边上的偏殿也没去,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东暖阁前的空地上等待着消息,私下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天子即将大行,这种时刻谁敢怠慢?搞不好就要被人抓住把柄,以大不敬的罪名弹劾。
如果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现场的文武权贵们不经意间就站成了五个阵营。
其中文官集团有两个阵营,分别是以内阁阵营和六部阵营,而勋贵集团的阵营比较复杂,有三个,即以张辅为首的靖难勋贵,以宋海为首的开国勋贵,以及以周征和张昊为首的靖难勋贵。
换句话来说,靖难勋贵此时已经发生了分化,周征足以与张辅分庭抗礼。
值得一提的是,骁武军一派的勋贵自然站在周征一边了,周征是李云天的老丈人,他们肯定支持周征。
说起来有件事情挺有意思,军阁次辅王骥并没有在勋贵的阵营里,而是与胡滢等人聚在了一起。
由于军阁兼并了原来的兵部,因此军阁里一直以来都有来自原来兵部的文官,而且,宣德帝为了制约军阁里的勋贵特意把军阁次辅的位置留给了文官出身的武官,换句话来说宣德帝会从文官集团调一些文官来军阁充任武官。
王骥以前与胡滢交往甚密,虽然人在军阁但跟军阁里的那些文官出身的武官一样依旧把自己看成是文官,再加上出身于六部故而自然跟胡滢走得近了。
这五大阵营是朝堂上最大的五个派系,拥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相互间既有合作同时也有着矛盾,维持着朝政的运作。
如果细分的话,内阁阵营又分为杨士奇一系和杨荣一系,杨荣一直不服杨士奇担任首辅,而杨士奇也对杨荣的为人颇有微词,当年宣德帝废胡皇后时杨荣可没少出主意,因为两人私下里也没少明争暗斗,只不过面对六部的威胁而保持着克制,一致对外。
杨浦由于在内阁阁员中的资历最浅,故而势力也最小,在杨士奇和杨荣的争斗中通常都会明知的保持中立。
至于陈山,则是从东宫出来的那批官员的领袖,虽然他们的人数也比较少,不过都身居朝廷要位,是宣德帝最为信赖的一批臣子。
陈山有着自知之明,他的长处在于做学问而不是理政,内书堂那些小内侍就是他在教导,故而很少干预内阁的事情,也从不介入杨士奇和杨荣的争端。
六部阵营主要分为两派,一派就是胡滢为首的文官,另外一派是以吏部尚书郭琎为首的文官,虽然郭琎的资历不如胡滢但是他贵为大明的天官自然不会甘于胡滢这下。
况且,郭琎有户部尚书刘中敷的支持,自然要与胡滢掰掰手腕。
刘中敷其实与胡滢和郭琎的关系都不错,他之所以选择支持刘中敷其实颇为无奈,因为自从户部尚书郭资去世后户部一直由礼部尚书胡滢兼理,也就是由胡滢行使户部尚书的权力,直到年前宣德帝才擢升刘中敷担任户部尚书。
宣德八年,户部尚书郭资终于任上,宣德帝为此罢朝并遣礼部尚书赐祭,敕工部制棺营葬,赠进光禄大夫(正一品)柱国,谥“忠襄”。
郭资居高位而不谋私,为四朝股肱之臣,全始全终,极备恩宠,为明朝所鲜见。
由于户部尚书一职非常重要,宣德帝一时间没有合适的人选,故而让礼部尚书胡滢兼理,反正礼部也没有多少事胡滢完全应付得过来。
虽然礼部没有户部那么多的权势,但是由于礼部执掌大明礼制并主持科举,故而礼部尚书的地位一直很高。
历史上,六部尚书中通常礼部尚书进入内阁,由此可见礼部尚书在文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胡滢能够威服户部的那些官员。
胡滢在户部经营近两年,肯定在户部扶持了大量的亲信,而刘中敷作为户部尚书为了执掌户部的大权必须要消除胡滢在户部的影响,如此一来他肯定会与郭琎结盟来共同对抗胡滢。
郭琎和刘中敷是宣德帝布下的两招妙棋,有两人在的话六部的势力就会均衡,更利于太子以后掌控朝局。
勋贵集团的三个阵营要是细分的话,那就是周征和张昊各自是一个派系的领袖,由于两人关系密切故而自然而然就结了盟。
在这三个阵营中张辅的实力最大,三分之二的靖难勋贵都以他马首是瞻;宋海其次,那些开国勋贵虽然声势不如以前但底蕴依旧实力不可小觑;如果加上骁武军,那么周征和张昊的这个阵营就成为了勋贵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由于有骁武军的存在,单论军力的话张辅和宋海联手也不是周征和张昊的对手,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军区和辽东军区那些整编后的部队的将领有六成来自张辅和宋海的阵营,宣德帝早就已经开始布局大明的军事。
很可惜,宣德帝在位的时间太短,如果再有十年的话他将成为大明历史上除了开国太祖外最伟大的天子,开创大明一代盛世。
“皇上宾天了!”就当杨士奇和张辅等人在寒风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的时候,一名内侍从东暖阁里出来,冲着众人尖着嗓子高喊了一声。
“皇上!”听闻此言,那些正聚在一起小声说着话的大臣们立刻安静了下来,随后纷纷跪了下去,冲着东暖阁下跪行礼,相继痛哭起来。
很快,整个紫禁城里就哭声一片,无论内侍宫女还是妃嫔皆跪地面向乾清宫方向,哭声震天。
令人们感到意外的是,宣德帝下的最后一道遗诏竟然是封云霞上人苏伯朗为国师,并且让苏伯朗主持他的丧礼,这使得苏伯朗的声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宣德帝驾崩的消息被朝廷宣布,原先还一派喜气洋洋的京城顿时沉寂了下来,家家户户摘去了喜庆的红灯笼和红窗纸,纷纷在门头上挂上了缟素已示哀悼,城里的娱乐场所更是关门歇业,等待二十七天守孝期期满。
从表面上看,京城由于宣德帝的死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局势平淡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不过不仅官场上的官员,很多民间的百姓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归根究底还是太子年幼,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免不了为了大明的话语权而明争暗斗,相互倾轧,届时必将掀起无数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