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第843章 惊悉真相(第二更)
“原来是他!”太仆寺典厩署,李云天吃惊地望着手里的纸条,纸条上只写了两个字“阿仇”。
“怪不得他要置你于死地,当年你可坏了他的大事。”坐在李云天对面的胡一图皱着眉头说道,看来这个阿仇不仅有智谋而且还颇为执着,竟然跑到了京城来向李云天复仇。
“胡叔,我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李云天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个阿仇是和文勇伯一起投靠的北元。”
“你的意思是他并不是因为你坏了北元的事情而找你复仇,而是利用北元向你复仇。”胡一图立刻明白了李云天的意思,脸上流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
“对我恨之入骨,又能说动文勇伯投靠北元,他的年龄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李云天紧紧皱着眉头,面无表情地望着胡一图。
“威国公的次子鲁天行!”胡一图已经从李云天的言语中猜出了他怀疑谁,因此沉声说道。
“汉王的叛乱被平定后,鲁天行就失踪了,我本来以为他死在了战乱中,不过现在看来他并没有死,而是把我当成了复仇目标。”李云天苦笑了一声,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他没有想到与鲁天行之间会有十几年的恩怨纠葛。
如果阿仇就是鲁天行的话,那么所有的一切都能解释的通了。
文勇伯古辰受过威国公鲁仲乾的大恩,对鲁仲乾忠心耿耿,之所以投靠北元就是为了协助鲁天行报仇,很显然他不可能置鲁天行于不顾,否则以后如何面对死去的鲁仲乾。
而另外一个谜团也随之解开,那就是为何方良一案牵扯出的大多数是当年追随汉王的人,看来汉王叛乱平息后鲁天行的性情大变,连带着恨上了冯长安和武通等人。
“就怕他不止想要找你报仇。”望着陷入沉思的李云天,胡一图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阿仇家破人亡,他费尽心机设下这种圈套恐怕不仅仅只是向李云天复仇。
“这个家伙简直是疯了。”李云天闻言顿时回过神,见胡一图脸上神情严峻,立刻意识到胡一图在担心什么,禁不住脸色一变。
当年汉王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李云天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已,以鲁天行现在的情形来看他应该也不会轻易放过那些曾经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立下大功的人,又或者说他真的想要辅佐汉王世子登基,以完成鲁仲乾的心愿。
由此一来,鲁仲乾就由谋反的罪臣成为了大明从龙的功勋,恐怕这才是鲁天行想要的结果。
“胡叔,你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岳父,同时让我岳父和雨婷加派人手保护府中的安全,如果阿仇真的是鲁仲乾,我当心他会向忠国公府和镇国公府下手!”随后,李云天想起了一件事情,神情严肃地向胡一图说道。
“好,我这就去。”胡一图知道此事事关重大,立刻起身离去,要是鲁仲乾来复仇了,那么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要首当其冲。
先不说当年正是李云天在黑牛镇挡住了汉王,而鲁仲乾未能越过周征的防线前去支援,最终导致汉王的失败,单单李云天与鲁天行之间因为周雨婷的感情纠葛就会使得鲁天行报复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李云天“横刀夺爱”抢走了周雨婷,如果不是周征“有眼无珠”把周雨婷嫁给李云天,那么周雨婷现在已经是他的妻子。
“鲁天行!”等胡一图走后,李云天一拳砸在了桌面上,口中冷冷地说道,看来两人之间的恩怨很快就会有一个了解。
得到了胡一图的警示后,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不约而同地加强了防务,周雨婷还特意从城外调来了三百名精悍的骁武军进驻镇国公府,以确保府里的安全。
由于京城权贵纷纷加强了府里的护卫,因此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的举动没有引起外界丝毫的怀疑,这在大家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随着宣德帝出殡日期的临近,京城里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压抑。
谁都清楚,宣德帝出殡后将商讨太子登基的事宜,可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越王声威日盛,这使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忐忑。
宣德十年二月初一,京城万人空巷,所有的百姓都齐聚街头给宣德帝送殡。
出殡的队伍要走东华门,前面是举着各式器具的引导队伍,后面是七十二名杠夫抬着的灵柩,再后面跟着后宫妃嫔和满朝文武,车轿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哭声震天。
当灵柩出现后,百姓们纷纷下跪送别宣德帝,不少百姓失声痛哭,不得不说宣德帝在位的这十年是大明立国后最好的十年,可谓国泰民安,百姓们都得了不少实惠。
值得一提的是,抬灵柩的七十二名杠夫在出殡前要在德胜门演杠十天,即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重,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
按照定制,走在引导队伍最前面的是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一千六百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一路行来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扛夫皆身穿孝服,都是人高马大之辈,分三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轮流抬送。
另外,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
如果细算的话,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京城到天寿山宣德帝的景陵有百余里的距离,因此每隔一段路程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而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值得一提的是,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德九年,宣德帝预感到自己的病情难以康复,于是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于宣德九年(1435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动工。
内廷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
宣德帝出殡的时候,景陵只不过把安葬他的墓室修好,其他的配套设施还未完工。
历史上,宣德帝的景陵于宣德十年修建,一直到天顺七年才修建完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景陵修建完毕后,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三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
陵宫朝向为南偏西,占地约两万五千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李云天夹杂在太仆寺送葬人员里面,脸上的神色无比哀伤,按理说他现在的身份是平民无法参与送葬,不过为了尽君臣之谊他还是要送宣德帝最后一程。
出城十里后张太后和孙皇后停了下来,领着后宫的女眷在此拜别宣德帝的灵柩,灵柩将由朝臣们护送到景陵下葬。
由于行程缓慢,故而五天后才抵达景陵,在太师张辅的主持下众人叩拜宣德帝的灵柩后将其送入陵墓中,宣告着大明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新时代的到来。
二月初七,送殡的朝臣们相继赶回了京城,休息一天后将要参加二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的大朝,届时将商议太子的登基事宜。
二月初八,山海关总兵、诚勇伯薛义赶来了京城。
与以往不同的是,随同薛义前来的还有五万山海关守军,原来孙皇后以太子的名义用钧旨从山海关调兵前来,连张太后事先也不知道。
因此,直到山海关守军距离京城不足五里的时候京城里的人才得到这个消息,顿时使得城内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按照太子的钧旨,他此次之所以调薛义前来,是为了防止陈天雷和冯长安一案的“余党”作乱。
张太后得知此事后大吃了一惊,万万想不到孙皇后竟然瞒着她调兵,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孙皇后已经是大明的太后,按照定制的话理应由孙皇后来执掌后宫并在太子登基前辅佐。
不过,山海关守军虽然赶了过来,但是却未能进入京城,只能在城外驻扎,一是城里没有准备好营地给他们,二来京城乃朝廷所在的重地,因此除了驻守京城的京军外禁止其余军队进入,即便是骁武军也只有乖乖地待在城外骁武军大营。
毕竟太子现在还不是皇帝,因此山海关的守军无法进入京城,若想强行进入的话必将引发一场冲突,这并不是京军对太子有意见,实在是他们职责所在。
试想一下,如果太子能调兵入城的话那么皇帝岂不是将寝食难安,虽说太子是储君,但这条规矩却万万不能破。
“怪不得他要置你于死地,当年你可坏了他的大事。”坐在李云天对面的胡一图皱着眉头说道,看来这个阿仇不仅有智谋而且还颇为执着,竟然跑到了京城来向李云天复仇。
“胡叔,我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李云天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个阿仇是和文勇伯一起投靠的北元。”
“你的意思是他并不是因为你坏了北元的事情而找你复仇,而是利用北元向你复仇。”胡一图立刻明白了李云天的意思,脸上流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
“对我恨之入骨,又能说动文勇伯投靠北元,他的年龄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李云天紧紧皱着眉头,面无表情地望着胡一图。
“威国公的次子鲁天行!”胡一图已经从李云天的言语中猜出了他怀疑谁,因此沉声说道。
“汉王的叛乱被平定后,鲁天行就失踪了,我本来以为他死在了战乱中,不过现在看来他并没有死,而是把我当成了复仇目标。”李云天苦笑了一声,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他没有想到与鲁天行之间会有十几年的恩怨纠葛。
如果阿仇就是鲁天行的话,那么所有的一切都能解释的通了。
文勇伯古辰受过威国公鲁仲乾的大恩,对鲁仲乾忠心耿耿,之所以投靠北元就是为了协助鲁天行报仇,很显然他不可能置鲁天行于不顾,否则以后如何面对死去的鲁仲乾。
而另外一个谜团也随之解开,那就是为何方良一案牵扯出的大多数是当年追随汉王的人,看来汉王叛乱平息后鲁天行的性情大变,连带着恨上了冯长安和武通等人。
“就怕他不止想要找你报仇。”望着陷入沉思的李云天,胡一图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阿仇家破人亡,他费尽心机设下这种圈套恐怕不仅仅只是向李云天复仇。
“这个家伙简直是疯了。”李云天闻言顿时回过神,见胡一图脸上神情严峻,立刻意识到胡一图在担心什么,禁不住脸色一变。
当年汉王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李云天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已,以鲁天行现在的情形来看他应该也不会轻易放过那些曾经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立下大功的人,又或者说他真的想要辅佐汉王世子登基,以完成鲁仲乾的心愿。
由此一来,鲁仲乾就由谋反的罪臣成为了大明从龙的功勋,恐怕这才是鲁天行想要的结果。
“胡叔,你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岳父,同时让我岳父和雨婷加派人手保护府中的安全,如果阿仇真的是鲁仲乾,我当心他会向忠国公府和镇国公府下手!”随后,李云天想起了一件事情,神情严肃地向胡一图说道。
“好,我这就去。”胡一图知道此事事关重大,立刻起身离去,要是鲁仲乾来复仇了,那么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要首当其冲。
先不说当年正是李云天在黑牛镇挡住了汉王,而鲁仲乾未能越过周征的防线前去支援,最终导致汉王的失败,单单李云天与鲁天行之间因为周雨婷的感情纠葛就会使得鲁天行报复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李云天“横刀夺爱”抢走了周雨婷,如果不是周征“有眼无珠”把周雨婷嫁给李云天,那么周雨婷现在已经是他的妻子。
“鲁天行!”等胡一图走后,李云天一拳砸在了桌面上,口中冷冷地说道,看来两人之间的恩怨很快就会有一个了解。
得到了胡一图的警示后,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不约而同地加强了防务,周雨婷还特意从城外调来了三百名精悍的骁武军进驻镇国公府,以确保府里的安全。
由于京城权贵纷纷加强了府里的护卫,因此镇国公府和忠国公府的举动没有引起外界丝毫的怀疑,这在大家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随着宣德帝出殡日期的临近,京城里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压抑。
谁都清楚,宣德帝出殡后将商讨太子登基的事宜,可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越王声威日盛,这使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忐忑。
宣德十年二月初一,京城万人空巷,所有的百姓都齐聚街头给宣德帝送殡。
出殡的队伍要走东华门,前面是举着各式器具的引导队伍,后面是七十二名杠夫抬着的灵柩,再后面跟着后宫妃嫔和满朝文武,车轿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哭声震天。
当灵柩出现后,百姓们纷纷下跪送别宣德帝,不少百姓失声痛哭,不得不说宣德帝在位的这十年是大明立国后最好的十年,可谓国泰民安,百姓们都得了不少实惠。
值得一提的是,抬灵柩的七十二名杠夫在出殡前要在德胜门演杠十天,即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重,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
按照定制,走在引导队伍最前面的是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一千六百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一路行来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扛夫皆身穿孝服,都是人高马大之辈,分三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轮流抬送。
另外,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
如果细算的话,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京城到天寿山宣德帝的景陵有百余里的距离,因此每隔一段路程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而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值得一提的是,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德九年,宣德帝预感到自己的病情难以康复,于是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于宣德九年(1435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动工。
内廷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
宣德帝出殡的时候,景陵只不过把安葬他的墓室修好,其他的配套设施还未完工。
历史上,宣德帝的景陵于宣德十年修建,一直到天顺七年才修建完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景陵修建完毕后,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三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
陵宫朝向为南偏西,占地约两万五千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李云天夹杂在太仆寺送葬人员里面,脸上的神色无比哀伤,按理说他现在的身份是平民无法参与送葬,不过为了尽君臣之谊他还是要送宣德帝最后一程。
出城十里后张太后和孙皇后停了下来,领着后宫的女眷在此拜别宣德帝的灵柩,灵柩将由朝臣们护送到景陵下葬。
由于行程缓慢,故而五天后才抵达景陵,在太师张辅的主持下众人叩拜宣德帝的灵柩后将其送入陵墓中,宣告着大明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新时代的到来。
二月初七,送殡的朝臣们相继赶回了京城,休息一天后将要参加二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的大朝,届时将商议太子的登基事宜。
二月初八,山海关总兵、诚勇伯薛义赶来了京城。
与以往不同的是,随同薛义前来的还有五万山海关守军,原来孙皇后以太子的名义用钧旨从山海关调兵前来,连张太后事先也不知道。
因此,直到山海关守军距离京城不足五里的时候京城里的人才得到这个消息,顿时使得城内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按照太子的钧旨,他此次之所以调薛义前来,是为了防止陈天雷和冯长安一案的“余党”作乱。
张太后得知此事后大吃了一惊,万万想不到孙皇后竟然瞒着她调兵,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孙皇后已经是大明的太后,按照定制的话理应由孙皇后来执掌后宫并在太子登基前辅佐。
不过,山海关守军虽然赶了过来,但是却未能进入京城,只能在城外驻扎,一是城里没有准备好营地给他们,二来京城乃朝廷所在的重地,因此除了驻守京城的京军外禁止其余军队进入,即便是骁武军也只有乖乖地待在城外骁武军大营。
毕竟太子现在还不是皇帝,因此山海关的守军无法进入京城,若想强行进入的话必将引发一场冲突,这并不是京军对太子有意见,实在是他们职责所在。
试想一下,如果太子能调兵入城的话那么皇帝岂不是将寝食难安,虽说太子是储君,但这条规矩却万万不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