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第1204章 来去匆匆
“禀王爷、阁老,京城吏部有紧急公文给阁老。”就在李云天和杨浦对杨稷的事情感到头疼的时候,一名护卫快步走进房里,躬身把手里的一份公文递向了杨溥。
“吏部的公文?”李云天和杨浦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吏部这个时候能有什么事情找杨溥。
“王爷,吏部要本官回京,马愉已经在来江南的路上,会代替本官协助王爷推进税务革新。”在李云天狐疑地注视下,杨溥拆开公文瞅了瞅,有些无奈地向李云天笑了笑,“看来太皇太后也觉得这次的事情有些棘手了。”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摇了摇头,嘴角流露出了一丝苦笑,吏部这次之所以突如其来地召杨溥回京,很显然是张氏太皇太后的授意,这意味着杨士奇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中,否则不会把杨溥调回去主持内阁的大局。
这也是无奈的事情,杨士奇受到杨稷一事的影响现在恐怕已经没有精力和心情处理内阁的事务,马愉和曹鼐又扛不起内阁,故而唯有把杨溥调回去。
“马愉来了也好,可以跟着王爷进行一番磨砺。”杨溥收好公文后沉吟了一下,微笑着望向了李云天,认为他这次回京也是好事,可以使得马愉趁机积攒资历。
有李云天坐镇的话江南地区的税务革新肯定会顺利进行,届时马愉会跟着沾光,这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政绩。
况且,马愉是山东临朐县人,是李云天的同乡,这样的话能更好地跟李云天相处,古代乡党的力量可非常强大。
“阁老客气了,本王只是尽份内之事而已。”李云天闻言顿时顿时笑了起来,他岂能不明白杨溥话里的意思,于公于私他都会好好提携马愉,使得内阁后继有人。
“那就多谢王爷了。”杨溥也笑了起来,有李云天的这句话他就安心了,可以放心回京城与各派势力斗法。
晚上,李云天召集了扬州城内的文武高官给杨溥送行,这使得那些官员有些哭笑不得,谁能想到前一天还在喝杨溥的接风酒,今天就要给杨溥送行。
由于杨稷的事情还没有传到江南,所以扬州城里的官员们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京城一定发生了大事,要不然杨溥不会仅仅在扬州城住了一晚就匆忙离开。
次日一早,杨溥就登上了北上的船只,昼夜兼程赶回京城,李云天率领着一众官员到码头上为其送行。
这引得围观的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清楚杨溥这位才到扬州城的朝廷大员为何仅在扬州城待了两晚就要离开。
不过很快,杨稷的事情就从京城传到了江南,而且随着这个消息一同前来的还有内个辅臣马愉。
马愉抵达扬州码头的时候,南京六部的侍郎前去迎接,李云天则留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与南京六部的尚书等待。
按照官场对等接待的原则,资历浅薄的马愉虽然进入了内阁,但只是正三品的官,挂着礼部右侍郎的加衔,李云天自不必说,那些南京六部的尚书无论官职还是资历都比其深厚,故而肯定不会去码头,这是官场的规则不能轻易改之,否则就乱了章法。
马愉自然也不会计较这些事情,虽然他比李云天年长一些,但踏入仕途却比李云天要晚。
李云天是永乐朝的进士,而马愉是宣德朝的状元,在李云天面前马愉还是一个后辈,而官场上十分注重这种资历。
“下官见过王爷。”李云天已经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给马愉摆好了接风宴,马愉见到李云天后恭恭敬敬地行礼,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性和勿需多礼。”李云天笑着走上前扶起了马愉,态度显得十分热情,作为内阁的前辈他十分关照马愉。
马愉,字性和,号澹轩,山东临朐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宣德二年中殿试第一,是大明科举中北方第一位制科状元。
制科是科举的一种,由于马愉那一届科举是宣德帝登基后第一次科举,故而俗称龙飞榜。
历来科考大多考试五经,即俗说的以五经取仕。此次宣德皇帝下诏“自古制科,以得人为盛,愿得忠孝士足矣”。
故而,宣德二年的科举为制科取仕。
所谓制科,是指古代朝廷设置的临时考试科目,始于汉代,沿至清末、较重要的制科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有博学宏词科;有孝廉方正科;有经济特科;晚清还有翻译科。
各朝各代制科科目时有改动,而制科录取者一般都从优授予官职,马愉正是这一届科举的状元。
由于状元的身份,马愉在仕途上的起点非常高,殿试后进入了翰林院,被授于翰林修撰一职。
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学文渊阁,其中就以马愉为首。
正统元年,马愉充经筵讲官,随后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尔后升侍讲学士。
正统五年,马愉在杨荣和杨浦的举荐下进入内阁,参与机务,被授予礼部右侍郎加衔,成为了内阁的第四位阁员。
虽然马愉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但正是由于他的升迁速度太快,导致了他的资历不足,难以在文官集团中服众。
另外,由于马愉没能在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任职,同时也没有到地方上历练过,也使得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以及与朝廷各派之间的关系都难以与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马愉是杨浦的门生,马愉参加会试时的主考正是杨溥,故而马愉视其为恩师,杨浦对马愉自然十分照顾。
接风宴后,李云天把马愉请到了后堂,向他打探京中的情形,作为内阁阁员马愉肯定知道很多内情。
马愉自然不会对李云天有丝毫的隐瞒,李云天不仅是杨士奇的门生还“权”内阁事务,因此原原本本地把知道的事情告诉了李云天。
按照马愉所言,杨稷的事情对杨士奇打击甚大,一夜之间好像苍老了许多,神色憔悴。
由于那些言官在大殿上弹劾杨士奇纵子行凶时列举出了杨稷大量罪状,这使得杨士奇心理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氏太皇太后才不得紧急把杨溥调回京城去主持内阁的大局。
“唉,这个杨稷怎么就不知道收敛呢!”听了马愉的话后,李云天不由得感慨了一声,这下他可把杨士奇给害惨了。
“王爷,本官临行前,首辅大人让本官告知王爷,西南麓川王国国王思任法近些年来接连发动战事已经攻占多地,对朝廷的法令置若罔闻,因此正统帝有意派军前去征讨,首辅大人希望交趾能出兵南北夹击,一举平定麓川王国之乱。”
马愉的脸上也流露出了遗憾的神色,杨士奇万般皆好唯有太过溺爱儿子,再加之杨稷不争气,使得杨士奇现在陷入到了困局中,随后他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开口说道。
“麓川!”李云天闻言眉头顿时皱了起来,麓川王国自元朝立国起就不断与中央政权交战,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地方。
杨士奇现在虽然心力交瘁,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其依然一心为国,想要给大明奉献出最后的光和热。
说到与西南诸部的交战,大明最有名的两名勋贵就是李云天和张辅,两人都曾成功地平定了交趾的叛乱,尤其是李云天更是把交趾治理得井井有条。
因此,杨士奇希望李云天能介入这次对麓川王国的战争,麓川王国虽然在国力上无法与大明相抗衡,但要是拼死抵抗的话会给明军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他不愿意看见大明的士兵白白丢了性命,如果交趾的明军能够参与这次战事的话会使得事情简单许多。
不过,无论是杨士奇还是李云天都清楚,这次平定麓川王国的战争绝对由卫所军所主导,卫所军虽然不是帖木儿帝国、北元以及倭国士兵的对手,但对付西南的那些蛮夷还是绰绰有余。
考虑到卫所军近年来的失败,所以这次讨伐麓川王国的战争肯定会会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所重视,希望能打一仗胜仗以震军威。
如此一来的话,交趾的明军,确切说是骁武军也就只能协助其攻打麓川王国,战后把大功记在卫所军的头上。
杨士奇这样做并不是想要跳动骁武军和卫所军之间的争端,而是想要安抚李云天,虽然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希望卫所军出战,但交趾距离麓川王国近在咫尺,故而与其从外地调兵到云南,不如就近从交趾调兵。
由于卫所军和骁武军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就使得双方的指挥调度很容易出现了问题,杨士奇担心心高气傲的骁武军不会服从卫所军将领的命令,届时倒真要闹出矛盾来了。
李云天知道这是杨士奇的一番苦心,希望他不要计较一些利益得失,派遣骁武军协助卫所军征讨麓川王国。
身为大明的忠王,李云天自然会以大明的利益为重,杨士奇这时还能对他如此关切,使得李云天心中深受感动,看得出来杨士奇对他的期望很高。
对于麓川王国的事情,李云天心中已然有了安排,届时参战的骁武军肯定能配合好卫所军进行征讨。
“吏部的公文?”李云天和杨浦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吏部这个时候能有什么事情找杨溥。
“王爷,吏部要本官回京,马愉已经在来江南的路上,会代替本官协助王爷推进税务革新。”在李云天狐疑地注视下,杨溥拆开公文瞅了瞅,有些无奈地向李云天笑了笑,“看来太皇太后也觉得这次的事情有些棘手了。”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摇了摇头,嘴角流露出了一丝苦笑,吏部这次之所以突如其来地召杨溥回京,很显然是张氏太皇太后的授意,这意味着杨士奇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中,否则不会把杨溥调回去主持内阁的大局。
这也是无奈的事情,杨士奇受到杨稷一事的影响现在恐怕已经没有精力和心情处理内阁的事务,马愉和曹鼐又扛不起内阁,故而唯有把杨溥调回去。
“马愉来了也好,可以跟着王爷进行一番磨砺。”杨溥收好公文后沉吟了一下,微笑着望向了李云天,认为他这次回京也是好事,可以使得马愉趁机积攒资历。
有李云天坐镇的话江南地区的税务革新肯定会顺利进行,届时马愉会跟着沾光,这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政绩。
况且,马愉是山东临朐县人,是李云天的同乡,这样的话能更好地跟李云天相处,古代乡党的力量可非常强大。
“阁老客气了,本王只是尽份内之事而已。”李云天闻言顿时顿时笑了起来,他岂能不明白杨溥话里的意思,于公于私他都会好好提携马愉,使得内阁后继有人。
“那就多谢王爷了。”杨溥也笑了起来,有李云天的这句话他就安心了,可以放心回京城与各派势力斗法。
晚上,李云天召集了扬州城内的文武高官给杨溥送行,这使得那些官员有些哭笑不得,谁能想到前一天还在喝杨溥的接风酒,今天就要给杨溥送行。
由于杨稷的事情还没有传到江南,所以扬州城里的官员们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京城一定发生了大事,要不然杨溥不会仅仅在扬州城住了一晚就匆忙离开。
次日一早,杨溥就登上了北上的船只,昼夜兼程赶回京城,李云天率领着一众官员到码头上为其送行。
这引得围观的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清楚杨溥这位才到扬州城的朝廷大员为何仅在扬州城待了两晚就要离开。
不过很快,杨稷的事情就从京城传到了江南,而且随着这个消息一同前来的还有内个辅臣马愉。
马愉抵达扬州码头的时候,南京六部的侍郎前去迎接,李云天则留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与南京六部的尚书等待。
按照官场对等接待的原则,资历浅薄的马愉虽然进入了内阁,但只是正三品的官,挂着礼部右侍郎的加衔,李云天自不必说,那些南京六部的尚书无论官职还是资历都比其深厚,故而肯定不会去码头,这是官场的规则不能轻易改之,否则就乱了章法。
马愉自然也不会计较这些事情,虽然他比李云天年长一些,但踏入仕途却比李云天要晚。
李云天是永乐朝的进士,而马愉是宣德朝的状元,在李云天面前马愉还是一个后辈,而官场上十分注重这种资历。
“下官见过王爷。”李云天已经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给马愉摆好了接风宴,马愉见到李云天后恭恭敬敬地行礼,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性和勿需多礼。”李云天笑着走上前扶起了马愉,态度显得十分热情,作为内阁的前辈他十分关照马愉。
马愉,字性和,号澹轩,山东临朐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宣德二年中殿试第一,是大明科举中北方第一位制科状元。
制科是科举的一种,由于马愉那一届科举是宣德帝登基后第一次科举,故而俗称龙飞榜。
历来科考大多考试五经,即俗说的以五经取仕。此次宣德皇帝下诏“自古制科,以得人为盛,愿得忠孝士足矣”。
故而,宣德二年的科举为制科取仕。
所谓制科,是指古代朝廷设置的临时考试科目,始于汉代,沿至清末、较重要的制科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有博学宏词科;有孝廉方正科;有经济特科;晚清还有翻译科。
各朝各代制科科目时有改动,而制科录取者一般都从优授予官职,马愉正是这一届科举的状元。
由于状元的身份,马愉在仕途上的起点非常高,殿试后进入了翰林院,被授于翰林修撰一职。
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学文渊阁,其中就以马愉为首。
正统元年,马愉充经筵讲官,随后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尔后升侍讲学士。
正统五年,马愉在杨荣和杨浦的举荐下进入内阁,参与机务,被授予礼部右侍郎加衔,成为了内阁的第四位阁员。
虽然马愉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但正是由于他的升迁速度太快,导致了他的资历不足,难以在文官集团中服众。
另外,由于马愉没能在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任职,同时也没有到地方上历练过,也使得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以及与朝廷各派之间的关系都难以与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马愉是杨浦的门生,马愉参加会试时的主考正是杨溥,故而马愉视其为恩师,杨浦对马愉自然十分照顾。
接风宴后,李云天把马愉请到了后堂,向他打探京中的情形,作为内阁阁员马愉肯定知道很多内情。
马愉自然不会对李云天有丝毫的隐瞒,李云天不仅是杨士奇的门生还“权”内阁事务,因此原原本本地把知道的事情告诉了李云天。
按照马愉所言,杨稷的事情对杨士奇打击甚大,一夜之间好像苍老了许多,神色憔悴。
由于那些言官在大殿上弹劾杨士奇纵子行凶时列举出了杨稷大量罪状,这使得杨士奇心理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氏太皇太后才不得紧急把杨溥调回京城去主持内阁的大局。
“唉,这个杨稷怎么就不知道收敛呢!”听了马愉的话后,李云天不由得感慨了一声,这下他可把杨士奇给害惨了。
“王爷,本官临行前,首辅大人让本官告知王爷,西南麓川王国国王思任法近些年来接连发动战事已经攻占多地,对朝廷的法令置若罔闻,因此正统帝有意派军前去征讨,首辅大人希望交趾能出兵南北夹击,一举平定麓川王国之乱。”
马愉的脸上也流露出了遗憾的神色,杨士奇万般皆好唯有太过溺爱儿子,再加之杨稷不争气,使得杨士奇现在陷入到了困局中,随后他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开口说道。
“麓川!”李云天闻言眉头顿时皱了起来,麓川王国自元朝立国起就不断与中央政权交战,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地方。
杨士奇现在虽然心力交瘁,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其依然一心为国,想要给大明奉献出最后的光和热。
说到与西南诸部的交战,大明最有名的两名勋贵就是李云天和张辅,两人都曾成功地平定了交趾的叛乱,尤其是李云天更是把交趾治理得井井有条。
因此,杨士奇希望李云天能介入这次对麓川王国的战争,麓川王国虽然在国力上无法与大明相抗衡,但要是拼死抵抗的话会给明军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他不愿意看见大明的士兵白白丢了性命,如果交趾的明军能够参与这次战事的话会使得事情简单许多。
不过,无论是杨士奇还是李云天都清楚,这次平定麓川王国的战争绝对由卫所军所主导,卫所军虽然不是帖木儿帝国、北元以及倭国士兵的对手,但对付西南的那些蛮夷还是绰绰有余。
考虑到卫所军近年来的失败,所以这次讨伐麓川王国的战争肯定会会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所重视,希望能打一仗胜仗以震军威。
如此一来的话,交趾的明军,确切说是骁武军也就只能协助其攻打麓川王国,战后把大功记在卫所军的头上。
杨士奇这样做并不是想要跳动骁武军和卫所军之间的争端,而是想要安抚李云天,虽然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希望卫所军出战,但交趾距离麓川王国近在咫尺,故而与其从外地调兵到云南,不如就近从交趾调兵。
由于卫所军和骁武军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这就使得双方的指挥调度很容易出现了问题,杨士奇担心心高气傲的骁武军不会服从卫所军将领的命令,届时倒真要闹出矛盾来了。
李云天知道这是杨士奇的一番苦心,希望他不要计较一些利益得失,派遣骁武军协助卫所军征讨麓川王国。
身为大明的忠王,李云天自然会以大明的利益为重,杨士奇这时还能对他如此关切,使得李云天心中深受感动,看得出来杨士奇对他的期望很高。
对于麓川王国的事情,李云天心中已然有了安排,届时参战的骁武军肯定能配合好卫所军进行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