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7.第1387章 水到渠成
在正统帝这次所下达的诏书中,朝鲜布政使司李稷、朝鲜按察使司柳尚民、朝鲜都司都指挥使崔闰德、朝鲜都察院都御史黄喜以及原朝鲜都司副都指挥使金宗瑞可谓是最大的赢家,由于对朝鲜功勋卓著故而被正统帝封为大明的伯爵。
其中,李稷由朝鲜的星山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星山伯;黄喜由朝鲜的南原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南原伯;柳尚民由朝鲜的光云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光云伯;崔闰德进爵为朝宁伯;金宗瑞进爵为韩安伯。
李云天之所以奏请正统帝给李稷五人进封爵位,除了他们是朝鲜掌控实权的重臣外,还与他们是朝鲜各派势力的首领有关,以此来安抚朝鲜官场。
按照大明的规章定制,正统帝会在大明京城给李璆和李稷六人修建府邸,不过由于朝鲜情形特殊允许李稷和黄喜五人留在朝鲜任职直至被调离,而李璆身为郡王必须要跟随刘坤宇前去京城。
对于百感交集的李璆来说,李稷五人的心情则非常愉快,他们自然愿意成为大明的伯爵,这远比朝鲜的爵位要尊贵得多。
“钦此!”当刘坤宇抑扬顿挫地宣读完升值后,把圣旨一合向李璆高声说道,“朝鲜王接旨!”
“臣接旨谢恩!”李璆连忙直起身子双手从刘坤宇那里接过了圣旨,然后其身恭声向刘坤宇说道,“刘大人,不知皇帝陛下可有要交代小王的事情!”
“皇上说了,朝鲜王宽厚爱民,实乃当世藩王之典范,皇上已经在京城备下美酒佳肴,静待朝鲜王的到来。”刘坤宇冲着斜上方一拱手,沉声向李璆说道。
“臣叩谢皇恩。”李璆闻言双目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离开朝鲜,心中有一股莫名的伤感,随后把圣旨交给一旁的景福宫大殿内侍,再度跪下谢恩。
“五位爵爷,皇上让本官转告,由于朝鲜并入大明后事务繁多,故而五位爵爷不必随着朝鲜王进京谢恩,待朝鲜局势稳定后随忠王爷一同前去京城觐见。”刘坤宇抬头望向了跪在李璆后面的李稷和黄喜五人,不动声色地开口说道。
虽然李稷和黄喜五人可以不用去京城但他们的家眷要和李璆一同到京城,毕竟他们已经是大明的勋贵,而按照规矩其家眷要住在京城,即便是外放也只能带妾室去外地赴任。
这样做自然是有人质的意味,但京城乃大明的权力中枢,没有哪个勋贵愿意离开这个中枢,故而就算是外放任职也希望家眷在京中周旋,以免脱离了京城上流社会这个圈子。
不过李稷和黄喜五人的情形有些不同,由于他们是从藩属国新晋的勋贵,故而把他们调到京城肯定有削弱他们在地方上影响的意味,同时也是对他们加以掌控。
李稷和黄喜五人自然清楚其中的缘由故而早就做好了准备,对于他们而言融入大明京城上流社会权贵圈子比待在汉城要重要得多,希望后世子孙能成为大明上流社会权贵的一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统帝的这道诏书中,废除了朝鲜国所实行的法律,一切都以大明的律法为主。
这意味着令朝鲜两班子弟受益匪浅的“从母法”在刘坤宇宣读诏书的一刹那就已经烟消云散,凡是朝鲜的学子皆可参与大明科举,当然了,庶子也有继承家产的资格,在分家产的时候要分得相应的一部分。
虽然这使得两班贵族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但很显然赢得了包括两班贵族庶子在内的朝鲜百姓的支持,这才是大明治理朝鲜的根基。
由于李云天已经在朝鲜布局了两年多,所以朝鲜并入大明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许多,随着刘坤宇传达圣旨,汉城的各大衙门改换了一下门口的招牌后就有条不紊地继续办公,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这令刘坤宇大为钦佩。
在刘坤宇看来,但凡是这种并入国家的事情中总会受到被并入国家某些人或者势力的反抗,可朝鲜并入大明却显得波澜不惊,一切都水到渠成,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对此非常欢迎,实属难得。
这使得刘坤宇对李云天不由得更加钦佩,如果换做他的话肯定使用武力来推动并入事宜的进展,而不像李云天这样耐心来布局谋划。
李璆身为朝鲜王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给刘坤宇接风洗尘,如果按照惯例自然是身负皇命的刘坤宇坐在宴会的首席。
不过由于李云天在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李云天也是奉旨来的朝鲜,故而这个时候就要按照资历来排座次,李云天身为大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又是堂堂的忠王自然要坐首席,刘坤宇和李璆分坐在他的左右下首处。
刘坤宇是第一次来朝鲜,由于他的级别过高因此以前他就是想来也没有机会,故而这次可以欣赏一下朝鲜的菜肴和舞蹈。
在酒宴上献舞的歌舞姬都经过柳真的调教,舞姿婀娜多姿,令刘坤宇大饱眼福,虽说金陵也有朝鲜舞的表演,但如此原汁原味的舞蹈他还是第一次看见。
因为李云天的缘故,刘坤宇此次前来朝鲜没有丝毫压力,李云天做事他无比放心故而这次就权当是来朝鲜国散心。
刘坤宇这次来朝鲜除了传达圣旨外还有协助李云天处理朝鲜并入大明各项事宜的职责,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正统帝恩旨开设的武科科举。
之所以是武科科举而不是文科科举,是因为朝鲜像交趾和西域那样将来将交由讲武堂来治理,朝廷的文官没人愿意去这种偏僻荒芜很难捞油水的地方。
正统帝并不是无缘无故这样做的,宣德帝时交趾的叛乱使得宣德帝意识到了朝廷派往交趾的那些官员所带来的危害。
除了中高级别的官员外,那些从云南和两广选派的官员几乎都是没有功名仅仅读过几天书的人,他们肯去交趾任职无非是抱着发财的梦想,对地方上的祸害之深令宣德帝感到震惊。
所以,当李云天平定了交趾后使用武举出身的武官来治理交趾,并且还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后,宣德帝就决定在那些偏远的边疆任用讲武堂的武官来治理。
因为由李云天主导的大明新式武举要求中举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文化方面的能力丝毫不次于那些文举出身的文官,而责任心和能力更是远胜那些文官。
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惯例,大明两京十三省以外行省皆用讲武堂出身的武官来治理,朝堂上的文官对那些偏远地区并没有什么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两京十三省中广西的情形比较特殊,知府以下的官员已经全部换成了讲武堂的武官。
说起来这还与当年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有关,为了有利于李云天平定交趾的叛乱,宣德帝让李云天执掌交趾和广西的军政事宜,后来李云天又荣升为了交趾、广西总督,总揽交趾和广西的军政大权。
在李云天的推动下,地处偏远不被朝廷重视的广西开始由武官治理,只不过中高级官员由文官担任,这样一来有利于地方上的治理。
时至今日,广西的地方事务蓬勃发展,那些讲武堂出身的基层武官可谓功不可没,正是他们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使得广西有了如今欣欣向荣的局面。
正统帝继位后由于年幼,其大名的国策一直按照宣德帝时期的来,这样的话朝鲜自然由讲武堂的武官来治理。
为了能使得那些前来参与科举的朝鲜学子们安心过一个好年,李云天把朝鲜文举安排在十月初,大明的武举恩科在十月中旬。
虽然武举恩科录取的人数有限,不过李云天认为此次前来汉城的杂科学子是朝鲜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届时他将给那些落举的学子一个机会,允许他们在汉城进入由讲武堂开办的学院里进行专业化的学习,通过考核后将来也能踏入仕途。
李云天的这个决定使得汉城那些杂科学子们欢呼雀跃,这意味着他们即便是无法考中武举也能进入讲武堂下属的学院深造,不至于白来汉城一趟。
对于李云天的这个决定刘坤宇是大为佩服,李云天轻而易举地就收复了朝鲜的读书人,而这些读书人将来是未来治理朝鲜的关键。
十一月中旬,备受汉城百姓期待的大明武举恩科举行,除了杂科学子外还有不少两班子弟参与。
毕竟两班子弟受教水平要高于那些杂科学子,并不是所有的两班子弟都甘于平庸和寂寞,这其中以金宗瑞的次子金承璧为代表。
其实,这次的武举恩科非常简单,李云天只考了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并没有出那些高深莫测的题目来为难那些学子。
这也与武举选才的标准有关,武举毕竟不是文举,不需要太过深邃的文化知识,只是进入讲武堂以及讲武堂所属学院的一个选拔而已,他们所要掌握的技能要在讲武堂和讲武堂所属学院里学习。
而且,与通常的朝鲜科举不同,大明的新式武举题目多由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组成,实行分数制,故而成绩一目了然,从上而下择优录取,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令考生们心服口服。
实际上,那些前来参加朝鲜科举的学子,无论是两班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很早就知道了大明新式武举这种新颖独特的形式,因此备考的时候接触过,不至于面临考题手忙脚乱。
朝鲜武举恩科的成绩很快就出来了,金承璧从众多应试的学子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力拔头筹,成为了朝鲜并入大明后的第一个武举魁元,给汉城的两班贵族挣了不少颜面,使得金宗瑞喜笑颜开,对金承璧期望甚重。
正统十二年三月,李璆带着李稷和黄喜等人的家眷随着刘坤宇前往京城,李云天亲自将他们送到了城外。
伴随着李璆的离开,李氏王朝在朝鲜王国的统治正式落下了帷幕,朝鲜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其中,李稷由朝鲜的星山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星山伯;黄喜由朝鲜的南原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南原伯;柳尚民由朝鲜的光云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光云伯;崔闰德进爵为朝宁伯;金宗瑞进爵为韩安伯。
李云天之所以奏请正统帝给李稷五人进封爵位,除了他们是朝鲜掌控实权的重臣外,还与他们是朝鲜各派势力的首领有关,以此来安抚朝鲜官场。
按照大明的规章定制,正统帝会在大明京城给李璆和李稷六人修建府邸,不过由于朝鲜情形特殊允许李稷和黄喜五人留在朝鲜任职直至被调离,而李璆身为郡王必须要跟随刘坤宇前去京城。
对于百感交集的李璆来说,李稷五人的心情则非常愉快,他们自然愿意成为大明的伯爵,这远比朝鲜的爵位要尊贵得多。
“钦此!”当刘坤宇抑扬顿挫地宣读完升值后,把圣旨一合向李璆高声说道,“朝鲜王接旨!”
“臣接旨谢恩!”李璆连忙直起身子双手从刘坤宇那里接过了圣旨,然后其身恭声向刘坤宇说道,“刘大人,不知皇帝陛下可有要交代小王的事情!”
“皇上说了,朝鲜王宽厚爱民,实乃当世藩王之典范,皇上已经在京城备下美酒佳肴,静待朝鲜王的到来。”刘坤宇冲着斜上方一拱手,沉声向李璆说道。
“臣叩谢皇恩。”李璆闻言双目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离开朝鲜,心中有一股莫名的伤感,随后把圣旨交给一旁的景福宫大殿内侍,再度跪下谢恩。
“五位爵爷,皇上让本官转告,由于朝鲜并入大明后事务繁多,故而五位爵爷不必随着朝鲜王进京谢恩,待朝鲜局势稳定后随忠王爷一同前去京城觐见。”刘坤宇抬头望向了跪在李璆后面的李稷和黄喜五人,不动声色地开口说道。
虽然李稷和黄喜五人可以不用去京城但他们的家眷要和李璆一同到京城,毕竟他们已经是大明的勋贵,而按照规矩其家眷要住在京城,即便是外放也只能带妾室去外地赴任。
这样做自然是有人质的意味,但京城乃大明的权力中枢,没有哪个勋贵愿意离开这个中枢,故而就算是外放任职也希望家眷在京中周旋,以免脱离了京城上流社会这个圈子。
不过李稷和黄喜五人的情形有些不同,由于他们是从藩属国新晋的勋贵,故而把他们调到京城肯定有削弱他们在地方上影响的意味,同时也是对他们加以掌控。
李稷和黄喜五人自然清楚其中的缘由故而早就做好了准备,对于他们而言融入大明京城上流社会权贵圈子比待在汉城要重要得多,希望后世子孙能成为大明上流社会权贵的一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统帝的这道诏书中,废除了朝鲜国所实行的法律,一切都以大明的律法为主。
这意味着令朝鲜两班子弟受益匪浅的“从母法”在刘坤宇宣读诏书的一刹那就已经烟消云散,凡是朝鲜的学子皆可参与大明科举,当然了,庶子也有继承家产的资格,在分家产的时候要分得相应的一部分。
虽然这使得两班贵族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但很显然赢得了包括两班贵族庶子在内的朝鲜百姓的支持,这才是大明治理朝鲜的根基。
由于李云天已经在朝鲜布局了两年多,所以朝鲜并入大明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许多,随着刘坤宇传达圣旨,汉城的各大衙门改换了一下门口的招牌后就有条不紊地继续办公,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这令刘坤宇大为钦佩。
在刘坤宇看来,但凡是这种并入国家的事情中总会受到被并入国家某些人或者势力的反抗,可朝鲜并入大明却显得波澜不惊,一切都水到渠成,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对此非常欢迎,实属难得。
这使得刘坤宇对李云天不由得更加钦佩,如果换做他的话肯定使用武力来推动并入事宜的进展,而不像李云天这样耐心来布局谋划。
李璆身为朝鲜王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给刘坤宇接风洗尘,如果按照惯例自然是身负皇命的刘坤宇坐在宴会的首席。
不过由于李云天在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李云天也是奉旨来的朝鲜,故而这个时候就要按照资历来排座次,李云天身为大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又是堂堂的忠王自然要坐首席,刘坤宇和李璆分坐在他的左右下首处。
刘坤宇是第一次来朝鲜,由于他的级别过高因此以前他就是想来也没有机会,故而这次可以欣赏一下朝鲜的菜肴和舞蹈。
在酒宴上献舞的歌舞姬都经过柳真的调教,舞姿婀娜多姿,令刘坤宇大饱眼福,虽说金陵也有朝鲜舞的表演,但如此原汁原味的舞蹈他还是第一次看见。
因为李云天的缘故,刘坤宇此次前来朝鲜没有丝毫压力,李云天做事他无比放心故而这次就权当是来朝鲜国散心。
刘坤宇这次来朝鲜除了传达圣旨外还有协助李云天处理朝鲜并入大明各项事宜的职责,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正统帝恩旨开设的武科科举。
之所以是武科科举而不是文科科举,是因为朝鲜像交趾和西域那样将来将交由讲武堂来治理,朝廷的文官没人愿意去这种偏僻荒芜很难捞油水的地方。
正统帝并不是无缘无故这样做的,宣德帝时交趾的叛乱使得宣德帝意识到了朝廷派往交趾的那些官员所带来的危害。
除了中高级别的官员外,那些从云南和两广选派的官员几乎都是没有功名仅仅读过几天书的人,他们肯去交趾任职无非是抱着发财的梦想,对地方上的祸害之深令宣德帝感到震惊。
所以,当李云天平定了交趾后使用武举出身的武官来治理交趾,并且还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后,宣德帝就决定在那些偏远的边疆任用讲武堂的武官来治理。
因为由李云天主导的大明新式武举要求中举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文化方面的能力丝毫不次于那些文举出身的文官,而责任心和能力更是远胜那些文官。
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惯例,大明两京十三省以外行省皆用讲武堂出身的武官来治理,朝堂上的文官对那些偏远地区并没有什么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两京十三省中广西的情形比较特殊,知府以下的官员已经全部换成了讲武堂的武官。
说起来这还与当年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有关,为了有利于李云天平定交趾的叛乱,宣德帝让李云天执掌交趾和广西的军政事宜,后来李云天又荣升为了交趾、广西总督,总揽交趾和广西的军政大权。
在李云天的推动下,地处偏远不被朝廷重视的广西开始由武官治理,只不过中高级官员由文官担任,这样一来有利于地方上的治理。
时至今日,广西的地方事务蓬勃发展,那些讲武堂出身的基层武官可谓功不可没,正是他们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使得广西有了如今欣欣向荣的局面。
正统帝继位后由于年幼,其大名的国策一直按照宣德帝时期的来,这样的话朝鲜自然由讲武堂的武官来治理。
为了能使得那些前来参与科举的朝鲜学子们安心过一个好年,李云天把朝鲜文举安排在十月初,大明的武举恩科在十月中旬。
虽然武举恩科录取的人数有限,不过李云天认为此次前来汉城的杂科学子是朝鲜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届时他将给那些落举的学子一个机会,允许他们在汉城进入由讲武堂开办的学院里进行专业化的学习,通过考核后将来也能踏入仕途。
李云天的这个决定使得汉城那些杂科学子们欢呼雀跃,这意味着他们即便是无法考中武举也能进入讲武堂下属的学院深造,不至于白来汉城一趟。
对于李云天的这个决定刘坤宇是大为佩服,李云天轻而易举地就收复了朝鲜的读书人,而这些读书人将来是未来治理朝鲜的关键。
十一月中旬,备受汉城百姓期待的大明武举恩科举行,除了杂科学子外还有不少两班子弟参与。
毕竟两班子弟受教水平要高于那些杂科学子,并不是所有的两班子弟都甘于平庸和寂寞,这其中以金宗瑞的次子金承璧为代表。
其实,这次的武举恩科非常简单,李云天只考了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并没有出那些高深莫测的题目来为难那些学子。
这也与武举选才的标准有关,武举毕竟不是文举,不需要太过深邃的文化知识,只是进入讲武堂以及讲武堂所属学院的一个选拔而已,他们所要掌握的技能要在讲武堂和讲武堂所属学院里学习。
而且,与通常的朝鲜科举不同,大明的新式武举题目多由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组成,实行分数制,故而成绩一目了然,从上而下择优录取,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令考生们心服口服。
实际上,那些前来参加朝鲜科举的学子,无论是两班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很早就知道了大明新式武举这种新颖独特的形式,因此备考的时候接触过,不至于面临考题手忙脚乱。
朝鲜武举恩科的成绩很快就出来了,金承璧从众多应试的学子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力拔头筹,成为了朝鲜并入大明后的第一个武举魁元,给汉城的两班贵族挣了不少颜面,使得金宗瑞喜笑颜开,对金承璧期望甚重。
正统十二年三月,李璆带着李稷和黄喜等人的家眷随着刘坤宇前往京城,李云天亲自将他们送到了城外。
伴随着李璆的离开,李氏王朝在朝鲜王国的统治正式落下了帷幕,朝鲜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