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五章 朝会议政
罗昭云归朝两日后,举行了一次大朝会,在京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全部出席了这次朝会,人数达到了两百多人。
虽然许多官员的任免,都由罗昭云亲自做过批示,任用前,也曾入宫见过一面,但人数过多,加上他也只是根据官员荐举、门阀推荐、勋贵庇荫等方式,由吏部侍郎、侍中提供了考核名单,他见面问话而已,对许多人还谈不上熟悉。
今日上朝的文武官员二百人,按官爵、职务高低站于金銮殿上,朝拜天子。
“众卿平身!”
“谢陛下——”众人哄然答谢,起身之后,林立站定。
罗昭云先开口定音道:“我军大败突厥的消息,众卿也都知晓了,目前整个长安城应该都传开,北部边患就此解决,朕已经留下两支兵马,一路骑兵出边关,攻入草原,进行反击,让突厥人知晓我们中原人的厉害和强势,让他们数十年内不敢南下作乱。另一路步兵,由裴仁基老将军统领,驻扎边陲,修补五原一带的长城,完善防御工事,雄关碍口,加强边戍的防护,有效遏制草原骑兵轻易进入中原之地。”
大臣们听完这些,顿时赞扬声一片。
“陛下圣明,煌煌伟业,委实于万民之大德!”有仆射阁老、三公激动地高声喊出来。
其余臣子全都跟着高呼:“陛下圣明!”
罗昭云感受到上百人的朝拜,每个臣子,在历史上或大或小留有名气,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气运加身,才能成为庙堂之上的人杰、官员,而他自己,直接成为这些人朝拜的对象,九五之尊,社稷之重,上苍意志等等,加持在身,罗昭云有一种负背山岳之感。
他脑海中忽然有些感悟,为何厉害上的皇帝,不少人英年早逝,不少人下场悲惨,只有极少数者能够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因为这个位置不好坐啊,非大才大德、有帝王命格之人,坐上这个位置,恐怕招来横祸,难以长命。
一国气运加持在一个人身上,绝非等闲儿戏,他的一句话,一个举措,很可能会影响成千上万的百姓命运,当谨慎、务实,减少错误,多修德行,当天下百姓获得实惠,四处歌颂了,出现了盛世,往往这个时期的皇帝,都能够长寿一些,在位时间长一些,在历史上的名誉也高一些。
“诸位卿家,当前西北边患,草原威胁,都已经解除,黄河以北,诸侯伏诛,只剩下江陵的萧梁,以及杜伏威、辅公拓盘踞江南之地,不足为惧。接下来,我朝廷的重心,从统一战争,回到发展经济、安抚地方百姓上来,休养生息,富国富民,梳理吏政,才是我等要面对的工作重心......”
文武大臣们闻言,都在频频点头,觉得陛下的考量是符合大势的,统一战争已经到了尾声,如何治理乱世后的天下,重整山河疮痍,恢复生产,安抚流民,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特别是文官们,翰林清流等,觉得机会来了。在发动战争时候,他们的作用很微弱,边缘化,都是武将位高权重,但如今天下承平之后,文官的地位就会上来,武将会被帝王猜忌,逐渐收兵权,偃旗止戈,参与朝政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翰林院、国子监、御史台、崇文馆等官员心中都有些兴奋,都觉得该他们受到重用的时机要来到了。
其实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之后,经历的必要阶段,打天下靠武力,但治国安邦,却需要文吏才行,在历史中古时期,最繁华的唐宋,一个没有抑制藩镇节度使,导致帝国分崩离析,出现五代十国的大乱,一个过度压制武将,使得大宋无强军,屡次被番邦欺负,两度被灭国,亡于戎狄胡族。
因此,罗昭云打算汲取唐宋的优势,也要避开不利的方面,特别是在隋代门阀制度还没有彻底根除情况下,还是要多推行科举,选拔寒门人才,大力使用文臣,营造文化的繁荣,打破魏晋南北朝以来,‘有兵就是爷’,‘皇帝轮流做’的思想毒瘤,同时,也不能过度打压武将,国防建设同样重要。
枢密使陈祾站出来道:“陛下,不知接下来,萧梁小国、与江南地带杜伏威等叛军当如何平叛。”
陈祾作为枢密院副使,算是朝廷掌管军权方面的顶级官员了,他听到陛下似乎对平南战争不大重视,所以有些担忧,站出发发问上谏。
罗昭云点头道:“朕已经有了想法,侯君集带兵五万进入河西,数日后回京,与两万突厥骑士一同南下,增援李靖大军,对付梁国。同时调动徐世绩的平唐兵马南下,经洛阳修整补充,然后投入江南作战。”
目前这两支兵马,是朝廷能够调动的正规军,各地虽然也有府兵、戍兵等,都是驻守当地诚邑,人数少,没有足够财力和粮草,招兵买马,而且天下即将大定,恢复生产是最重要的,朝廷已经不在各地大规模征兵了。
陈祾点头,拱手道:“陛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侯君集的五万兵马,携带粮草有限,加上突厥两万人,全都投入江陵作战,那么江陵地带的粮草已经不够,李靖派人催了几次后续的粮草,这件事,急需兵部与户部,商讨决策,早日发出军饷粮草,稳定前线所需。”
罗昭云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转头问向同平章事、户部尚书高士廉,问道:“江陵前线的大军粮草,为何迟迟没有发出?”
高士廉站出来道:“陛下,此事按轻重缓急来做的决定,因为前些日子战事集中在西北,所以大批粮草优先供给了三川抗突厥的前线,保证陛下率领的军队能够充足粮饷。其次,长安城附近的几个国库粮草,已经捉襟见肘,因为李唐撤出前,就在不断运料去往河东太原,最后运不走的,付之一炬,国库粮草只有去年秋季赋税收上来一些,但是关内这几年不是大乱,就是旱灾,收成减少,入不敷出。”
“这西北边陲大军需要粮草,陛下打仗需要粮草,征南也需要粮草,长安城附近的几个粮仓,已经没有多少存粮了,必须要预留出一定的份额,以保证长安城数十万户的口粮所需,所以,能够挤出来发往江陵战场的粮草,就没有多少了。”
虽然许多官员的任免,都由罗昭云亲自做过批示,任用前,也曾入宫见过一面,但人数过多,加上他也只是根据官员荐举、门阀推荐、勋贵庇荫等方式,由吏部侍郎、侍中提供了考核名单,他见面问话而已,对许多人还谈不上熟悉。
今日上朝的文武官员二百人,按官爵、职务高低站于金銮殿上,朝拜天子。
“众卿平身!”
“谢陛下——”众人哄然答谢,起身之后,林立站定。
罗昭云先开口定音道:“我军大败突厥的消息,众卿也都知晓了,目前整个长安城应该都传开,北部边患就此解决,朕已经留下两支兵马,一路骑兵出边关,攻入草原,进行反击,让突厥人知晓我们中原人的厉害和强势,让他们数十年内不敢南下作乱。另一路步兵,由裴仁基老将军统领,驻扎边陲,修补五原一带的长城,完善防御工事,雄关碍口,加强边戍的防护,有效遏制草原骑兵轻易进入中原之地。”
大臣们听完这些,顿时赞扬声一片。
“陛下圣明,煌煌伟业,委实于万民之大德!”有仆射阁老、三公激动地高声喊出来。
其余臣子全都跟着高呼:“陛下圣明!”
罗昭云感受到上百人的朝拜,每个臣子,在历史上或大或小留有名气,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气运加身,才能成为庙堂之上的人杰、官员,而他自己,直接成为这些人朝拜的对象,九五之尊,社稷之重,上苍意志等等,加持在身,罗昭云有一种负背山岳之感。
他脑海中忽然有些感悟,为何厉害上的皇帝,不少人英年早逝,不少人下场悲惨,只有极少数者能够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因为这个位置不好坐啊,非大才大德、有帝王命格之人,坐上这个位置,恐怕招来横祸,难以长命。
一国气运加持在一个人身上,绝非等闲儿戏,他的一句话,一个举措,很可能会影响成千上万的百姓命运,当谨慎、务实,减少错误,多修德行,当天下百姓获得实惠,四处歌颂了,出现了盛世,往往这个时期的皇帝,都能够长寿一些,在位时间长一些,在历史上的名誉也高一些。
“诸位卿家,当前西北边患,草原威胁,都已经解除,黄河以北,诸侯伏诛,只剩下江陵的萧梁,以及杜伏威、辅公拓盘踞江南之地,不足为惧。接下来,我朝廷的重心,从统一战争,回到发展经济、安抚地方百姓上来,休养生息,富国富民,梳理吏政,才是我等要面对的工作重心......”
文武大臣们闻言,都在频频点头,觉得陛下的考量是符合大势的,统一战争已经到了尾声,如何治理乱世后的天下,重整山河疮痍,恢复生产,安抚流民,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特别是文官们,翰林清流等,觉得机会来了。在发动战争时候,他们的作用很微弱,边缘化,都是武将位高权重,但如今天下承平之后,文官的地位就会上来,武将会被帝王猜忌,逐渐收兵权,偃旗止戈,参与朝政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翰林院、国子监、御史台、崇文馆等官员心中都有些兴奋,都觉得该他们受到重用的时机要来到了。
其实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之后,经历的必要阶段,打天下靠武力,但治国安邦,却需要文吏才行,在历史中古时期,最繁华的唐宋,一个没有抑制藩镇节度使,导致帝国分崩离析,出现五代十国的大乱,一个过度压制武将,使得大宋无强军,屡次被番邦欺负,两度被灭国,亡于戎狄胡族。
因此,罗昭云打算汲取唐宋的优势,也要避开不利的方面,特别是在隋代门阀制度还没有彻底根除情况下,还是要多推行科举,选拔寒门人才,大力使用文臣,营造文化的繁荣,打破魏晋南北朝以来,‘有兵就是爷’,‘皇帝轮流做’的思想毒瘤,同时,也不能过度打压武将,国防建设同样重要。
枢密使陈祾站出来道:“陛下,不知接下来,萧梁小国、与江南地带杜伏威等叛军当如何平叛。”
陈祾作为枢密院副使,算是朝廷掌管军权方面的顶级官员了,他听到陛下似乎对平南战争不大重视,所以有些担忧,站出发发问上谏。
罗昭云点头道:“朕已经有了想法,侯君集带兵五万进入河西,数日后回京,与两万突厥骑士一同南下,增援李靖大军,对付梁国。同时调动徐世绩的平唐兵马南下,经洛阳修整补充,然后投入江南作战。”
目前这两支兵马,是朝廷能够调动的正规军,各地虽然也有府兵、戍兵等,都是驻守当地诚邑,人数少,没有足够财力和粮草,招兵买马,而且天下即将大定,恢复生产是最重要的,朝廷已经不在各地大规模征兵了。
陈祾点头,拱手道:“陛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侯君集的五万兵马,携带粮草有限,加上突厥两万人,全都投入江陵作战,那么江陵地带的粮草已经不够,李靖派人催了几次后续的粮草,这件事,急需兵部与户部,商讨决策,早日发出军饷粮草,稳定前线所需。”
罗昭云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转头问向同平章事、户部尚书高士廉,问道:“江陵前线的大军粮草,为何迟迟没有发出?”
高士廉站出来道:“陛下,此事按轻重缓急来做的决定,因为前些日子战事集中在西北,所以大批粮草优先供给了三川抗突厥的前线,保证陛下率领的军队能够充足粮饷。其次,长安城附近的几个国库粮草,已经捉襟见肘,因为李唐撤出前,就在不断运料去往河东太原,最后运不走的,付之一炬,国库粮草只有去年秋季赋税收上来一些,但是关内这几年不是大乱,就是旱灾,收成减少,入不敷出。”
“这西北边陲大军需要粮草,陛下打仗需要粮草,征南也需要粮草,长安城附近的几个粮仓,已经没有多少存粮了,必须要预留出一定的份额,以保证长安城数十万户的口粮所需,所以,能够挤出来发往江陵战场的粮草,就没有多少了。”